
▌前言
2025年6月兩個失智症新藥剛進入台灣,
便有民眾自費百萬元搶先讓自己的母親施打,
希望能夠讓自己的母親免於失智症退化的折磨。
未來,
衛服部也規劃將這兩種藥物納入健保,
讓更多受失智症困擾的民眾,
能夠有新治療可能,
但是你知道嗎?
這兩種藥物並不是針對「所有失智症」都能使用,
只針對「輕度」「阿茲海默症型」失智症患者有療效。
但是事實上,
對於一般民眾來說,
輕度的失智症與一般老化,
根本難以辨別,
當你終於察覺爸媽不對勁,
懷疑爸媽是失智症的時候,
其實大多時候已經是中度失智症了!
此時你殷殷期盼,
終於納入健保的這兩款失智症藥物,
其實就不適和爸媽使用了,
這樣不是很可惜嗎?
所以在這篇文章中,
我會針對這兩個失智症藥物,
誰適用使用、
實際療效、
藥物注意事項、
療程要花多久,
做更詳細的介紹,
讓你在未來健保開始給付的時候,
能夠搶先取得治療機會。
我也會教你如何從8個日常生活場景,
辨別爸媽到底是正常老化,
還是有輕度失智症的前兆?
讓你能盡早提高警覺,
避免爸媽錯失使用藥物的黃金治療期!
對於自己爸媽已經不適合這兩個藥物的你,
也先別失望!
文章的最後,
我將偷偷告訴你一個,
「療效不輸給百萬失智症藥物的治療方法」
如果你原本對失智症新藥充滿期待,
卻發現父母不適和這兩種新藥,
正在懊惱的話,
那就別忘記把文章看到最後囉!
▌失智症新曙光? 「樂意保」與「欣智樂」是什麼

今年6月在台灣推出兩款失智症藥物,
「樂意保」與「欣智樂」,
被譽為失智症治療的新曙光。
在過去針對失智症患者,
大多數藥物是用於症狀緩解,
例如躁動、日夜顛倒等症狀,
而這兩款藥物之所以特別,
則是因為他們針對其中一種造成失智症的病因,
來作清除與治療,
可謂是第一種「治療」失智症的藥物。
但是你知道嗎,
這種所謂的「治療失智症」可能與你所想的「痊癒」不一樣,
而且這兩種藥物在使用上,
有許多的限制,
並不是任何失智症都能使用。
以下,
就讓我針對這兩個藥物作詳細介紹:
➤ 誰可以用?:輕度認知障礙(MCI)或是輕度阿茲海默型失智症
我們常說的「失智症」其實是一鍋大雜燴,
代表了所有會造成大腦功能退化的疾病,
包含阿茲海默型、
路易氏體型、
血管型等等。
阿茲海默型的意思是,
大腦裡面累積很多垃圾沒有清除,
垃圾太多造成大腦線路短路。
而這兩種新型失智症藥物就像是大腦吸塵器一樣,
可以幫助把這些垃圾清乾淨,
不要讓大腦短路越來越嚴重。
但是像是路易氏體型以及血管型失智,
他們造成大腦短路的原因和阿茲海默型不一樣,
所以這兩種新藥吸塵器對他們就沒有效果。
那為什麼只能針對最早期的失智症呢?
不是越嚴重表示垃圾堆得越多,
應該也有效吧?
其實人體是很複雜精密的機器,
垃圾累積只是造成大腦短路的其中一個原因,
但隨著失智症越來越嚴重,
許多造成大腦短路的原因,
就會變得像電話線一樣全部糾纏在一起,
很難區分是誰的問題。
所以這兩種藥物只能在阿茲海默症剛開始發生時,
處理掉最主要造成大腦短路的原因,
來達到治療效果!
➤ 使用前要做哪些檢查?:正子掃描或是腦脊髓液檢查
在你確認你符合第一個條件時,
先別高興得太早。
這時候你還要先做精密的儀器檢查,
確認你大腦裡面短路的原因,
是不是真的有垃圾累積在裡面,
這個垃圾是不是吸塵器可以處理的,
這樣才有使用這兩種新藥物的機會。
此外,
除了確認有沒有垃圾之外,
治療過程中還需要定期做核磁共振檢查,
確定你的大腦內有沒有出血,
像是以前發生過出血性中風,
或是腦血管發生微小破裂但沒被發現,
這些是為了確保你在接受治療時,
不會因為施打這兩種新藥物,
造成大腦出血變得更嚴重,
是一個重要的追蹤檢查!
➤ 治療有什麼好處?:「減緩」失智症惡化速度,而非「治癒」
你可能會以為,
只要把垃圾清除掉,
應該就不會繼續失智下去了吧!
但如果你一直在製造垃圾,
沒有做好垃圾減量,
只是一直增加吸塵器清理垃圾的速度,
還是沒辦法從根本解決「垃圾出現」的問題對吧?
目前還沒有藥物能達到「解決垃圾出現」的效果,
而這兩種新藥只能加快清掃垃圾,
所以他們只能「減緩」失智症,
而不是一般人認為藥物是拿來「治療疾病痊癒」的概念,
因此不要想說只要使用這些藥物,
父母的失智症就會咻~的變不見,
變回以前那個健壯的父母,
其實原本就有的失智症症狀還是會存在。
➤ 藥物可能副作用:腦內出血風險增加
前面提到,
在施打藥物期間都必須持續追蹤核磁共振檢查結果,
確定你的大腦內有沒有出血,
這是因為研究發現這兩種藥物,
會造成20~30%的使用者大腦出血會水腫的風險,
所以針對曾經發生過出血性中風的人,
或是核磁共振檢查大腦內有出血點,
抑或是正在服用抗凝血藥物的民眾,
並不太建議使用這兩種藥物,
反而會讓治療風險遠超過治療帶來的好處。
但你也不用因為聽到會造成大腦出血,
就嚇得不敢讓父母施打。
因為會設置這麼多道關卡,
限制能夠治療的病患條件,
就是為了讓這些副作用的出現機會降到最低,
雖然研究說會造成20~30%的使用者大腦出血,
但是這些出血都屬於輕度、可控制範圍,
而且在治療期間,
醫師也必須定期作核磁共振檢查你的大腦,
有出血的疑慮就會停止治療,
在醫療端都有嚴格的把關,
可以放心讓父母接受治療。
➤ 療程與服藥方法:2或4周注射一次藥物,療程共18個月,期間要定期作核磁共振檢查
這兩種藥物比較麻煩的地方,
就是他們是要用點滴注射的方式進行,
沒辦法像藥丸一樣帶回家吃,
好處就是只要2周或是4周治療一次,
不用讓父母辛苦多吞一顆藥丸,
增加藥盒裡面的豐富度。
不過要提醒的是,
這個療程長達18個月,
而且在治療期間,
還必須定期接受核磁共振檢查,
對於家屬來說,
在就醫上會需要花費較多心力。
▌未來納入健保後,你的父母適合嗎?

進一步認識藥物之後,
你有沒有意識到,
其實這兩種藥物的適用對象非常侷限,
只能針對特定類型的失智症患者才有效,
即使未來健保納入給付,
你有信心在父母剛發生失智狀況時,
就有能力發現父母的失常,
並且即時帶父母就醫嗎?
根據衛服部的統計,
民眾因為懷疑失智症,
而初次到門診就醫時,
只有4~6成是在輕度失智症時期就被發現,
表示仍有高達約4成的民眾,
即使被醫生診斷出失智症,
卻已經不適合使用新藥治療。
更不用說,
目前台灣的失智症診斷率,
只有6成左右,
這表示仍有高達4成的失智症黑數沒有就醫。
無論有再好的仙丹妙藥,
如果沒有意識到有疾病問題,
那也沒有用不是嗎?
不過對於一般民眾而言,
其實很難分辨父母的改變,
到底是因為老化引起,
還是父母真的大腦生病需要治療,
因此,
為了讓你能夠在未來健保開始給付新藥時,
即時帶父母接受新藥治療,
讓父母免於失智症帶來的生活不便,
接下來我將帶你用8個生活場景,
教你如何判斷父母可能是極早期失智,
讓你能夠極早帶父母就醫,
盡早接受失智症治療,
最大化降低失智症對父母生活品質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