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看健保,醫生卻一直推銷你自費,讓你很反感嗎?教你用5個問題判斷自費的必要性,不再當冤大頭

▎本文重點

自費醫療、健保給付、自費項目

台灣健保一直被稱為世界醫療奇蹟,
造就台灣人人都看得起的醫療服務。

然而,
近幾年醫界對於健保的給付額度批評聲音不斷,
許多醫院以及診所為了填補健保給付的不足,
開始推出了一系列的自費項目。

舉凡從手術術式、醫材,
到現在連許多藥品都面臨需要額外自費的窘境。

根據天下雜誌2024年一篇報導指出,
台灣2020年的「家庭醫療自費占比」相對於其他OECD高所得國家,
高出了多達33.8%,
是OECD國家平均支出的3倍之多。

而在2024年高通膨的時代,
康健雜誌在2024年的一篇文章也提到,
台灣這20年來的醫療保健佔民眾消費支出,
增幅更是達到54.3%,
比起生活必需品還高出許多。

此外,
自費醫療額度從2008年到2018年,
平均下來增加了33.7%。

自費醫材的品項也由600多種暴增到了3000多種。

在生活中,
我們也很常看到廣告上大大地推廣各種自費療程:
如精密健康檢查、海扶刀、減重、植牙、基因檢測等等;

也有只存在於醫師電腦中,隱藏的自費項目,
如藥品、手術材料、特殊療程等等。

然而,
在這麼多的自費項目中,
身為病患的你,
真的有能力判斷,
哪些治療對你的病情是必要支出,
哪些只是錦上添花,
甚至哪些只是拿錢砸到水裡嗎?

如果你不想在每次去看醫生,
都覺得自己被當盤子,
付錢付的不明不白的話
這篇文章就是為你而設計的。

在這裡,
我將會告訴你醫生明明收了健保,
還要推銷自費產品的秘密。

也會教你身為醫療弱勢方,
該怎麼問對問題
判斷該不該額外掏腰包自費,
達到節省荷包、得到最高cp值的醫療服務。

文章的最後,
我也會整理出五大在你解開荷包前,
該問醫生的問題清單。

如果你想擺脫只能乖乖聽醫生的話,
懵懵懂懂地把辛苦錢送給醫院的窘境,
那就繼續看下去吧!

▎身為患者,面臨醫療抉擇的弱勢

自費醫療、健保給付、自費項目

回想我的大學時期,
有一天,
我因為覺得右上方牙齒有痠軟感好幾天,
吃東西都不舒服,
害怕自己是不是又蛀牙了,
只好拿起手機,
在網路上尋找在學校附近,
評價看起來還不錯的牙醫,
下課後直接現場掛號。

在我躺上診療床,
告訴醫生我不舒服的症狀後,
只見醫師拿起鑽子,
聽著刺耳的聲音在我的嘴巴內響起,
同時感受越來越明顯的痠軟感。

醫師一邊鑽開我的牙齒,
口中喃喃自語說:「你這個是蛀牙喔!」

雖然心中早有預期,
但聽到當下還是有點害怕。
不過想到只是填個補牙劑,
應該很快就可以結束治療,
我的心中放心不少。

但隨著醫師不斷的往下鑽,
我的心理漸漸升起一股疑惑和不安,
感覺比起我以前蛀牙時,
醫師鑽的深度與範圍明顯大了很多。

但是醫師並沒有特別說明,
只是不斷的往下鑽。
畢竟我的嘴巴一直開著,
我也沒辦法提出疑問。

終於等到刺耳的鑽子聲聽下,
醫生突然從旁邊拿出一張護背的A4紙張,
告訴我說:

「你這個蛀牙範圍很大,
沒辦法用補牙劑填補,
必須要自費做假牙填充才能夠補起來。
這張是我們這裡有的假牙材質跟費用,
還有他們可以使用的年限,
你可以看一下。」

聽到的當下,
我的腦中一片空白。

因為這張A4紙上面的價格,
動輒1萬到數萬不等,
對於當時只是學生的我,
都是一筆大開銷。

想到這個月的生活費吃緊,
我問醫師:

「這個一定要做假牙嗎?
有沒有其他辦法?
我現在沒辦法付這麼多錢。」

醫師淡淡地回應我:
「你這個蛀牙這麼大,
我已經把他都清乾淨了,
不做假牙不行。」

帶著點無奈,
我又問醫師:

「這樣的話,
這些不同的材質對我以後吃東西會有什麼影響嗎?
因為我看價格差很多,
不知道他們功能上有什麼不一樣。」

醫師卻帶點不耐煩的回答:
「就是不同的材質價格不一樣而已,
做起來美觀不美觀,
其他差別不大。」

看著上面的價格,
在墊墊我自己的荷包,
我帶著點害怕,
比著最便宜的鋼鐵材質,
跟醫生說:
「那……我選這個好了。」

醫師又帶著不耐煩的說:
「你這個的話只能撐10年喔,
以後可能要在來重新挖掉做新的。
看我剛剛挖開的狀況,
之後你來挖掉重新做新的,
可能會整個牙齒都碎掉,
之後就要植牙喔!你確定嗎?」

此時我心中冒起一股憤怒。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