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故事

🌞我想對你說的第一句話-給有緣份的你

這裡是我以分享醫療知識、照護議題,以及個人對中醫與醫療見解的地方,
希望提供一般民眾醫療知識解惑的平台,
如果生活中遇到醫療相關疑惑,
歡迎留言或在LINE官方帳號中私訊給我詢問,
但我不會給予任何醫療診斷與意見,
也不評判其他醫師的診斷。

因為我並未實際與你接觸、也不比你的主治醫師了解你的狀況,
也請勿用本網站分享的想法質問你的醫師,
因為這只是我的想法,你的醫師有他的考量。
希望你能夠勇敢地將你的疑問與你的醫師溝通,
醫師才知道該如何提供你協助。

此外,
請勿在留言區或LINE官方帳號中張貼個人醫療資訊,詢問我的診斷,
詳細診斷請親洽醫師,以保障你的權益,
但對於醫師衛教內容上有任何執行上與理解上的疑問,
歡迎詢問。

        

🌞我想對你說的第二句話-給一直不懂醫師在說什麼的你

本網站希望能將醫療知識,用更簡單、易懂的方式表達給一般民眾,
讓民眾知道怎麼將自己的需求表達給醫師,
達到更好的醫病溝通。
但身在醫療行業的我不免習慣於咬文嚼字、用專有名詞溝通,
因此如果在閱讀文章時,發現有哪個段落描述無法馬上理解的,
很歡迎私訊或是留言在文章下方讓我知道,
讓我能夠更進步,
有中醫相關疑惑也歡迎留言、敲碗喔!

      

🌞我想對你說的最後一句話-給正在照護上感到痛苦的你

我想先邀請你,
給願意為了心愛的家人而努力尋找更好照護資源的自己,
一個滿滿的肯定,
無論身邊的人多麼地忽視、指責、覺得理所當然地面對你的付出,
單純從你現在仍繼續堅持下去,走到今天,
就值得給予自己滿滿的欣賞,
因為在我的成長歷程以及執業生涯中,
也看見許多與你一樣辛苦付出卻不被他人甚至你所照顧的人感謝的人們,
所以我了解這是多麼不容易的堅持。

希望在這個平台,能夠幫助你更好地與你所照顧的家人互動,
讓我陪伴你走過照護這條辛苦路,
也因為有你,才讓你的家人不用寂寞地度過人生最後一段里程。


☯ 在宅中醫師的故事

你可曾經想過,
長年臥床不起、無法自理生活的父母,
也能有重新離開床上,恢復生活能力,
甚至是追求人生夢想的機會嗎?
也許聽起來是天方夜譚,
那就讓我分享一位失智症奶奶的故事—

這位失智症的奶奶多年前因為車禍而失去行動能力,
後來他的家屬因為無力照顧,
只好將奶奶送到安養中心接受照顧。
奶奶就這樣在安養院臥床了5年,
期間完全不與他人講話、也無法自己吃飯,只能用鼻胃管餵食,
通常這樣的老人家進入安養院,
重新出來的可能性只有過世之後,
如果你有到類似的長照機構參觀過,
不難發現裡面時不時給人的沉悶、絕望氛圍。

2024年,奶奶的家人下定決心給奶奶更好的照顧,
因此他們鼓起勇氣,
不顧安養中心醫護人員的警告,
毅然決然地與夥伴們扛起重擔,
把奶奶接回家裡,
盡力給予奶奶像在家一般的生活環境。

你猜結果怎麼樣呢?

原本整天只能躺在床上等人來換尿布奶奶,
回到家經歷過半年的照顧之後,
這位奶奶現在不僅可以下床坐輪椅,
和我們聊天互動,
還可以自己用碗筷吃飯,
幫忙做簡單的家事。

如果你的爸媽原本只能臥床一輩子,
卻能夠透過正確的照顧方式進步到像這位奶奶一樣,
你也會替你的爸媽高興對吧?

但是你知道嗎?
這樣的美滿狀況在台灣現有的長照環境是很難達到的。

你可能想反駁我說的話,
明明政府有投入這麼多長照補助,
花了這麼多錢怎麼可能還沒有這樣的成效呢?
容我先介紹我的故事,
你就會明白了。

一切的緣分都由此展開……

啟發我對中醫熱忱最重要的一部劇

小時候我最喜歡的劇是耳熟能詳的《大長今》。

女主角長今一生遭遇家人被他人陷害,
也曾遇過許多外在名利的誘惑,
她原本可以在受到皇上寵愛、皇后器重的高位中享受榮華富貴,
只要願意向權勢低頭,
就能過上眾人嚮往的成功人生,
甚至有機會替母親報仇雪恨。

但長今在面對這麼好的時機,
仍然選擇堅守自己心中的「正義感」,拒絕這些私慾的誘惑,
即使因此被誤解、被陷害、被發配邊疆,
甚至失去摯友與恩師的信任,
她依然選擇做她認為對的事。

正是因為長今的堅持與善良,
她不僅救助了無數貧苦百姓,
還讓朝鮮的醫療技術邁向新高峰。

長今這樣的角色讓我深感羨慕與嚮往。

高中時為了考大學,我拚命準備學測,
那段時期可說是我求學生涯中最認真的時候。
然而現實總是不盡理想,
儘管我努力讀書,卻仍以些微分數之差與中醫系擦身而過。
你或許會問:
「為何不準備一年重考再挑戰?」
但當時的我一心只想離開家裡,渴望體驗新生活,
於是選擇了另一個不排斥的科系就讀。
就這樣,童年的夢想被我輕輕擱置在心靈的一隅。

大四那年,
好友突然分享了學士後中醫的報名簡章,問我要不要一起報考。
在這之前,我完全不知道還有學士後中醫這個管道,
一直以為自從放棄重考後,中醫系就與我無緣了。
此時我又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是繼續攻讀研究所,還是重拾中醫夢想?

巧合的是,當時電視正重播《大長今》。
那個曾經被我深藏心底的夢想,又再次清晰浮現。
我決定給自己一次重來的機會,挑戰學士後中醫。

但歷史似乎再度重演——

第一年,我又以些微分數之差落榜。
我再次站在人生的分岔路:

重考,或另尋出路?

這次,
我選擇了從前沒勇氣走的那條路。
正因如此,
今天的我才能在這裡,向你分享這段旅程。

一個終點只是另一個起點……

在社區提供義診服務給有需要的民眾

真正成為中醫師後,我才意識到,
那些年考試的掙扎不過是冰山一角。
真正的挑戰,是在踏入診間之後才逐漸浮現。

剛進入診所工作時,
我滿懷期待地相信,自己終於能像長今那樣,
憑藉醫術幫助他人、改善生活。
然而現實很快地就給了我一擊重拳—

健保制度下,不論病情多複雜,
診所每看一位病患所獲得的給付都是固定的,
而老闆為求利潤最大化,唯一的方式就是壓縮時間、加快速度。
試想,一位病患走進診間,
醫師只有短短幾分鐘要完成問診、診斷、開藥、衛教等所有程序,
醫療品質又能維持到哪裡?

許多病患等候兩小時,只為進入那扇診間門,
在滿懷希望中迎接的,
卻是醫護人員不耐煩的催促與匆匆結束的看診。
甚至連好好看你一眼都沒有就打發你離開。
若你鼓起勇氣多問幾句,
還得承受醫師不耐煩的眼神和語氣,
這樣的診療方式不只讓病患痛苦,
連我讓自己成為這樣的醫師,
也對自己的行為也感到失望與不安。

雖然我達成了老闆的所有要求,得到肯定,
每月薪資也不斷上升,
但我卻越來越不快樂。
每到看診時間前,我總是焦慮不安,
夜深人靜時,常常捫心自問:
這真的是我當初想成為的醫生嗎?

從過去開啟新的未來……

爺爺和奶奶年輕時出遊照

有一次過年回家時,我偶然聽到家人與奶奶起衝突。

奶奶患有中重度失智症,已無法正常對話,
只能不斷重複著「有人打我」、「有人罵我是笨蛋」、「我要去睡覺」。
家人一再試圖糾正她:「沒有人打你,別胡思亂想!」
反而惹得奶奶更加生氣,
一直重複「是XX打我、你都一直罵我」。
家人最後激動地否定奶奶的話,氣憤地離開現場,
只留下奶奶孤單地坐在原地。

這一幕讓我想起高中畢業後急著想離家的原因—

那時奶奶剛被診斷出失智症,
吃飯需要人餵,半夜會醒來發脾氣,讓爺爺都無法安心入睡。
當時我們對「失智症」一無所知,
以為只要按時吃藥就能「好起來」,
誤以為這些失序行為是奶奶「不聽話」故意為之。
家人常對她發脾氣、責備她的失控行為,
這樣卻只會讓情況變得更糟。

突如其來的照顧壓力讓家庭氣氛變得緊張,
也讓父母經常為了奶奶的事情爭吵。
我在家中像隻驚弓之鳥,
深怕自己稍有差錯就會成為被責備的對象。

看著從小相處的奶奶有如此巨大的轉變,
我腦中一片空白,內心充滿無助,也無從理解她的世界。
雖然當時不知該如何讓奶奶「痊癒」,
我始終相信每個人都應該被包容、被尊重,
只是我們不懂得該如何與這樣的奶奶相處。

雖然無法改變過去,
但那一刻,我決定重新思考:

我想成為什麼樣的醫師?

我不想再成為只追求效率與業績的醫師,
而是成為像長今一樣,
能夠用理解與專業陪伴病患的醫者。

我也希望彌補與奶奶之間的遺憾,
避免更多家庭走上我們當年的錯誤道路。
因為缺乏照護知識、不懂得如何與生病的家人相處,
而導致家庭關係緊張,
甚至演變成新聞上常見的照顧悲劇。

懷抱著這樣的心情,
在那一年我放棄了診所高薪的工作,
開始了我在長照的旅程。

不夠「好」的未來……

從長照產業基層角度觀察現有長照生態

為了深入了解長照領域的現況,我的第一站來到了護理之家。

當我以照服員的角色深入長照生態後,
我發現機構照護對住民而言,宛如置身監獄一般,
所有人必須按表作息,
連起床、用餐、洗澡、睡覺的時間都必須由他人安排,
你擁有的自由空間僅僅在一張不到一坪的床,和一個衣櫃之中。
如果很不幸地,
你完全失能只能仰賴他人照顧,
那你連在大小便後能得到清潔都是一種奢侈。

後來我轉而投入居家服務時,
我才驚覺一般民眾對於如何與疾病共處是如此陌生。

從基本的正確服藥方式,到判斷何時該就醫,
十個家庭就有十種不同做法,
每個家庭的應對方式都令我這個醫療專業人員感到不可思議。

這時我才意識到:
過去的我在雖然診間花十分鐘絞盡腦汁做最好的治療,
卻沒思考過怎麼幫助病患,
在他其餘23小時50分鐘的生活中和他的疾病相處,
對於病患的病情十分有限,
最終這些病患只會持續因為一樣的問題再度來就醫。

這些家庭常因為缺乏正確照護知識,
讓照顧者明明竭盡所能提供最好的照護資源,
卻依然無法改善照護品質,
讓自己心力耗竭仍不見成果。
最終只能在醫院與家中折返跑,
整個家庭精力都耗費在找醫師看病治療上。

雖然醫院與診所因為這樣可以賺得盆滿缽滿,
但是這對病患本身並沒有實質幫助,
也不是一位真正為病患著想的醫師該追求的目標。
而要從根本解決民眾照顧困難、反覆就醫的問題,
我認為唯一的方法就是將醫學知識融入民眾的日常生活中。

你有勇氣追尋夢想嗎……

而這就是我創立你現在看到的「在宅中醫師」的初衷,

我是一位將來要扶養一對父母,
以及兩位姑姑的家庭照顧者候選人,

但在經歷了長照生態探索之後,
我必須很誠實地告訴你,
我對於未來家人們的晚年生活感到十分憂心。

無論是在機構還是居家照顧,
現在台灣的長照生態只讓我看到滿滿地絕望,
甚至注定只會走往更嚴重的悲劇之中。
這也是我敢在開頭告訴你,
如果你也希望你的父母能像那位失智症奶奶一樣,
從臥床等死的狀態,
奇蹟似地變成能重回家庭生活,
在現有的台灣長照體制之下是很困難的。

原因在於:
目前的照顧家屬,
甚至是長照專業人員,
大多還是用「不要變得更差就好」消極心態看照顧這件事,
卻很少想過「怎麼讓他生活的更好」,
這就是我創立「在宅中醫師」的原因—

我希望能夠以這個品牌為發想,
打造出一個讓我的家人可以安心終老的未來,
因為我相信每個人無論什麼樣的身體狀況,
都有權利追求自己理想生活,
只是每個身體適用的方法不同而已,

醫療知識不該只是少數人的專利,而該是你我生活的日常

只要有正確合適的醫療知識,
以及一顆積極追求夢想的心,
我相信你也有能力給你父母跟這位失智症奶奶一樣,
甚至是更好的晚年生活。

我已經對於前往我心目中的理想老後生活躍躍欲試了,
那你準備好跟我一起打造你夢想中的生活給你的父母了嗎?

我是「在宅中醫師」于萱,
如果你跟我一樣,
對現在的長照環境感到絕望,
那就讓我陪你一起創造專屬於你與父母的理想生活吧!


☯ 最後要給你的預防針

如果你期待的是一位把脈神準,連幾顆膽結石都摸得出來

或是一位看到你,就可以把祖宗十八代疾病講出來

抑或是霸氣外洩,震攝全場的中醫師

很遺憾的告訴你,在這裡會讓你失望。

但如果你希望能夠掌控自己和家人身體狀況
想要在老年生活中重獲身體自主權,提升父母生活品質
以及悠然地陪伴家人度過人生的奈何橋
那這個網站不會讓你失望!

歡迎你把本網站加入最愛,
並點擊以下按鈕加入LINE官方帳號,
來獲取第一手資訊,
也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想法與敲碗想知道的醫療問題喔!

居家醫療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