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養機構未爆彈你知道多少?

機構的選擇一直是民眾在面對照護家人議題上,
最讓人頭痛的部分。
不僅要面對長照政策下,
各種讓人搞不懂差異的機構名稱,
例如護理之家、安養中心、老人之家等等,
也要面臨到各種機構照護服務上的資訊不透明,
花了大把時間,
精挑細選許多環境看起來不錯的機構,
也實地到機構參訪,
期待能給予家人最好的資源,
以彌補自己因為無力親自照顧而只好送往照護機構的愧疚感。
然而,
就像我們去看預售屋時,
建設公司會利用精美裝潢來吸引顧客眼球,
而你只憑第一印象就心動地下單預訂,
等到交屋時,
才發現原來有漏水、暗間、壓樑等問題存在,
讓我們原本期待的完美住家,
變成了痛苦的來源一樣,
難道我們帶著家人去機構參訪,
所看到的狀況就是機構住民真實狀況嗎?
許多人選擇將家人送往機構,
是因為認為在機構中,
家人可以得到24小時的全面照護。
然而,
在許多照護者FB社團中,
不乏有許多網友分享他們的親身經歷:
原本在內心掙扎許久,
好不容易克服心中對父母的愧疚感,
不顧身旁親戚鄰居的閒言閒語,
相信到機構可以讓家人得到比在自己照顧更好的品質。
殊不知,
當到機構拜訪家人時,
無意間發現家人身上多了幾道瘀青以及尿布疹,
甚至許多地方出現褥瘡的狀況。
即使反映給機構人員,
每次探訪卻不見狀況好轉,
反而每況愈下,
最後只好四處尋找評價更好的機構。

容易造成長期臥床住民有褥瘡狀況,
初期就會像紅斑一樣
(圖片來源:網路資料)
在我所工作的機構中,
也很常看到家屬來探訪時,
像是主管在稽查員工表現一般,
四處看家人身上有沒有莫名多出幾道上次沒有的傷口和瘀青。
明明送到機構是希望可以把照護工作交給專業完成,
自己只要給予家人關愛就好,
反而送到機構後還要像玩警探遊戲一般,
生怕家人在機構受到不好的照護,
還要常常花心力跟機構人員提醒與追查進度。
甚至有些家屬為了有更好的照護品質,
不惜額外花錢請看護陪家人入住機構,
專責照護家人,
但這樣不就失去送往機構的本意了嗎?

事實上,這樣的狀況屢見不鮮,
只是嚴重程度不一
因此,
在這篇文章中,
我將與你簡單分享常見「住宿式機構」類型與差異,
讓你知道這些紛雜的機構名稱所隱含的意義是什麼;
並經由我親身在醫院護理之家當居服員時,
員工實際服務現況,
帶你計算實際平均能得到照護的時間,
打破你對於機構照護的迷思,
重新思考機構照護的目的。
最後我會用專業眼光分析總結我所處在的護理之家,
有什麼優點值得參考,
哪些狀況適合送往護理之家,
讓你在選擇機構時,
對於護理之家的生態更有概念。
如果你想更了解住宿型機構的服務狀況,
明白家人在機構能獲得什麼服務,
或是了解護理之家的服務內容,
以及怎麼挑選合適的機構的話,
就一起把文章看到最後吧!
▎5種安養機構你知道差在哪裡嗎?

所有提供24小時照護服務的單位都被稱為「住宿型機構」,
其中又可以細分為三大類別:
▶ 長照機構
只接受65歲以上長者,
住民大多臥床或是生活上有一定程度,
仰賴他人協助才能完成,
護理人力比例規定比起安養機構嚴格,
但是較護理之家少。
一般長照機構又可依照照護能力分為以下三種:
① 長期照護型

可以照護三種管路以內的長輩,
護理人力配比與護理之家相當,
但無法照顧有特殊傷口,
以及身上有造廔口等特殊醫療處置的長輩。
② 養護型

最多只能照護有鼻胃管、尿管,
也就是俗稱「兩管」的長者。
護理人力配比較長照型低。
③ 失智照護型
專門提供中度以上嚴重度的失智症長者照護服務,
護理人力配比是三種中最低。
目前較少有專門提供給失智者的住宿型機構,
大多數的住宿型機構都可以提供失智症照護服務。
▶ 老人安養中心(常聽到的養老院)

也是只接受65歲以上長者,
但住民的生活自理能力較高,
法規上不要求有護理人員進駐,
因此只接受生活可以自理,
不需要太多複雜醫療協助的長輩。
▶ 長照護理之家

任何年齡層的人皆可以入住,
而且能照護三種以內管路的住民,
也能提供照顧有嚴重傷口,
或是身上有造廔口等特殊醫療處置的長輩,
護理人力分配比例也是三種內最高。
因此,
根據可以提供照護專業的能力來比較,
三種依序為:護理之家>長期照護型機構>養護型機構>安養機構,
而這也是如果不計算其他雜費,
大致住宿服務價格的走勢。

許多業者為了讓機構取名便於民眾理解,
而取了許多類似「老人之家」、「安養中心」、「照護中心」
等等與機構類型相關性不高的名稱,
常常造成民眾混亂,
不知道要怎麼選擇機構。
實際上,
我們可以直接從長照2.0網站去查你所在的區域,
有哪些機構類型符合你需要的照護專業,
就可以不用從機構名字瞎猜囉!
┃養生村也是長照機構嗎?

現在流行所謂的「養生村」、「銀髮社區」,
但實際上這些是指專門針對長者設計的社區,
在台灣是屬於一種房地產專案。
打個比方:
今天你想購買某社區的建案,
而這個社區標榜公設與社區服務是針對銀髮族群的需求設計,
像是會提供適合銀髮族的課程、
固定時段的醫院來回接駁車,
社區環境也以無障礙空間作為設計主軸等等。
即使提供這些老年友善服務,
在台灣來說,
所謂的養生村仍並不是真的像住宿型機構一樣,
有醫護人員或是服務人員照護生活起居,
也不屬於長照政策的一環,
而是以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為主打消費族群,
並沒有照護失能者的能力與服務。
目前台灣的養生村銷售案分為出售型以及出租型,
現況以出租型居多,
住宿價格約落在租金每個月2萬~5萬元,
但其他服務需要額外付費。
而出租型也有分為簽長約,
可能要簽約至少5年或10年,
並且需要繳交數百萬「訂金」;
另一種則是短租型。
通常養生村所要求的保證金相對一般租屋較高,
經濟負擔也較大,
好處是能夠提供銀髮族群友善的交流空間與服務,
住民有更大的自由生活。
雖然有的建商會標榜有醫療機構進駐,
但這就像我們家附近有一家診所或是地區醫院一樣,
只是醫療便利性較高,
並不是真的像住宿性機構一樣有醫護人員直接提供醫療服務,
因此養生村在台灣並不能取代住宿型機構。
甚至有些養生村還會在簽約時規定,
必需要「健康、生活能夠自立」,
才能夠繼續住下續,
如果因為身體狀況急轉直下,
需要他人照顧時,
就很有可能陷入被趕出去的窘境。
但在國外如日本、荷蘭等國家,
養生村則是偏向住宿型機構與銀髮友善社區的結合,
以打造更人性化服務的住宿型機構為目標,
屬於政府長照政策計畫之一,
目前台灣的養生村還無法提供相關服務。
▎照服員在護理之家的工作日常

在我們了解各種紛雜的住宿型機構,
彼此之間的差異之後,
我們可以發現到,
「護理之家」可說是裡面最高規格的機構選項。
也有許多家屬認為,
那我就直接選擇最高階的「護理之家」,
大概就可以高枕無憂,
讓家人得到最好的照顧品質了對吧!
那你可能要大失所望了。
以下,
就讓我帶你一起進入護理之家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