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資源】家人送安養機構就能得到最好的照護嗎?其實你錯了!帶你從我親身工作經歷,看見機構照護的真實面貌

▎安養機構未爆彈你知道多少?

安養中心、安養機構選擇、安養機構挑選

機構的選擇一直是民眾在面對照護家人議題上,
最讓人頭痛的部分。

不僅要面對長照政策下,
各種讓人搞不懂差異的機構名稱,
例如護理之家、安養中心、老人之家等等,
也要面臨到各種機構照護服務上的資訊不透明,
花了大把時間,
精挑細選許多環境看起來不錯的機構,
也實地到機構參訪,
期待能給予家人最好的資源,
以彌補自己因為無力親自照顧而只好送往照護機構的愧疚感。

然而,
就像我們去看預售屋時,
建設公司會利用精美裝潢來吸引顧客眼球,
而你只憑第一印象就心動地下單預訂,
等到交屋時,
才發現原來有漏水、暗間、壓樑等問題存在,
讓我們原本期待的完美住家,
變成了痛苦的來源一樣,
難道我們帶著家人去機構參訪,
所看到的狀況就是機構住民真實狀況嗎?

許多人選擇將家人送往機構,
是因為認為在機構中,
家人可以得到24小時的全面照護。

然而,
在許多照護者FB社團中,
不乏有許多網友分享他們的親身經歷

原本在內心掙扎許久,
好不容易克服心中對父母的愧疚感,
不顧身旁親戚鄰居的閒言閒語,
相信到機構可以讓家人得到比在自己照顧更好的品質。

殊不知,
當到機構拜訪家人時,
無意間發現家人身上多了幾道瘀青以及尿布疹,
甚至許多地方出現褥瘡的狀況。

即使反映給機構人員,
每次探訪卻不見狀況好轉,
反而每況愈下,
最後只好四處尋找評價更好的機構。

安養中心、安養機構選擇、安養機構挑選
在機構如果沒有確實翻身,
容易造成長期臥床住民有褥瘡狀況,
初期就會像紅斑一樣
(圖片來源:網路資料)

在我所工作的機構中,
也很常看到家屬來探訪時,
像是主管在稽查員工表現一般,
四處看家人身上有沒有莫名多出幾道上次沒有的傷口和瘀青。

明明送到機構是希望可以把照護工作交給專業完成,
自己只要給予家人關愛就好,
反而送到機構後還要像玩警探遊戲一般,
生怕家人在機構受到不好的照護,
還要常常花心力跟機構人員提醒與追查進度。

甚至有些家屬為了有更好的照護品質,
不惜額外花錢請看護陪家人入住機構,
專責照護家人,
但這樣不就失去送往機構的本意了嗎?

新聞上時不時會報導出機構因照護不當,造成住民留下傷口。
事實上,這樣的狀況屢見不鮮,
只是嚴重程度不一

 因此,
在這篇文章中,
我將與你簡單分享常見「住宿式機構」類型與差異,
讓你知道這些紛雜的機構名稱所隱含的意義是什麼;

並經由我親身在醫院護理之家當居服員時,
員工實際服務現況,
帶你計算實際平均能得到照護的時間,
打破你對於機構照護的迷思,
重新思考機構照護的目的。

最後我會用專業眼光分析總結我所處在的護理之家,
有什麼優點值得參考,
哪些狀況適合送往護理之家,
讓你在選擇機構時,
對於護理之家的生態更有概念。

如果你想更了解住宿型機構的服務狀況,
明白家人在機構能獲得什麼服務,
或是了解護理之家的服務內容,
以及怎麼挑選合適的機構的話,
就一起把文章看到最後吧!

▎5種安養機構你知道差在哪裡嗎?

安養中心、安養機構選擇、安養機構挑選

所有提供24小時照護服務的單位都被稱為「住宿型機構」,
其中又可以細分為三大類別:

▶ 長照機構

只接受65歲以上長者,
住民大多臥床或是生活上有一定程度,
仰賴他人協助才能完成,
護理人力比例規定比起安養機構嚴格,
但是較護理之家少。

一般長照機構又可依照照護能力分為以下三種:

① 長期照護型

可以照護三種管路以內的長輩,
護理人力配比與護理之家相當,
但無法照顧有特殊傷口,
以及身上有造廔口等特殊醫療處置的長輩。

養護型

最多只能照護有鼻胃管、尿管,
也就是俗稱「兩管」的長者。
護理人力配比較長照型低。

③ 失智照護型

專門提供中度以上嚴重度的失智症長者照護服務,
護理人力配比是三種中最低。
目前較少有專門提供給失智者的住宿型機構,
大多數的住宿型機構都可以提供失智症照護服務。

▶ 老人安養中心(常聽到的養老院)

也是只接受65歲以上長者,
但住民的生活自理能力較高,
法規上不要求有護理人員進駐,
因此只接受生活可以自理,
不需要太多複雜醫療協助的長輩。

▶ 長照護理之家

任何年齡層的人皆可以入住,
而且能照護三種以內管路的住民,
也能提供照顧有嚴重傷口,
或是身上有造廔口等特殊醫療處置的長輩,
護理人力分配比例也是三種內最高。

因此,
根據可以提供照護專業的能力來比較,
三種依序為:護理之家>長期照護型機構>養護型機構>安養機構,
而這也是如果不計算其他雜費,
大致住宿服務價格的走勢。

安養中心、安養機構選擇、安養機構挑選

許多業者為了讓機構取名便於民眾理解,
而取了許多類似「老人之家」、「安養中心」、「照護中心」
等等與機構類型相關性不高的名稱,
常常造成民眾混亂,
不知道要怎麼選擇機構。

實際上,
我們可以直接從長照2.0網站去查你所在的區域,
有哪些機構類型符合你需要的照護專業,
就可以不用從機構名字瞎猜囉!

┃養生村也是長照機構嗎?

現在流行所謂的「養生村」、「銀髮社區」,
但實際上這些是指專門針對長者設計的社區,
在台灣是屬於一種房地產專案。

打個比方:

今天你想購買某社區的建案,
而這個社區標榜公設與社區服務是針對銀髮族群的需求設計,
像是會提供適合銀髮族的課程、
固定時段的醫院來回接駁車,
社區環境也以無障礙空間作為設計主軸等等。

即使提供這些老年友善服務,
在台灣來說,
所謂的養生村仍並不是真的像住宿型機構一樣,
有醫護人員或是服務人員照護生活起居,
也不屬於長照政策的一環,
而是以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為主打消費族群,
並沒有照護失能者的能力與服務。

目前台灣的養生村銷售案分為出售型以及出租型,
現況以出租型居多,
住宿價格約落在租金每個月2萬~5萬元,
但其他服務需要額外付費。

而出租型也有分為簽長約,
可能要簽約至少5年或10年,
並且需要繳交數百萬「訂金」;
另一種則是短租型。

通常養生村所要求的保證金相對一般租屋較高,
經濟負擔也較大,
好處是能夠提供銀髮族群友善的交流空間與服務,
住民有更大的自由生活。

雖然有的建商會標榜有醫療機構進駐,
但這就像我們家附近有一家診所或是地區醫院一樣,
只是醫療便利性較高,
並不是真的像住宿性機構一樣有醫護人員直接提供醫療服務,
因此養生村在台灣並不能取代住宿型機構。

甚至有些養生村還會在簽約時規定,
必需要「健康、生活能夠自立」,
才能夠繼續住下續,
如果因為身體狀況急轉直下,
需要他人照顧時,
就很有可能陷入被趕出去的窘境。

但在國外如日本、荷蘭等國家,
養生村則是偏向住宿型機構與銀髮友善社區的結合,
以打造更人性化服務的住宿型機構為目標,
屬於政府長照政策計畫之一,
目前台灣的養生村還無法提供相關服務。

▎照服員在護理之家的工作日常

安養中心、安養機構選擇、安養機構挑選

在我們了解各種紛雜的住宿型機構,
彼此之間的差異之後,
我們可以發現到,
「護理之家」可說是裡面最高規格的機構選項。

也有許多家屬認為,
那我就直接選擇最高階的「護理之家」,
大概就可以高枕無憂,
讓家人得到最好的照顧品質了對吧!
那你可能要大失所望了。

以下,
就讓我帶你一起進入護理之家旅程—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