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照護】失智長輩行為脫序難以溝通嗎?只要三個簡單步驟就能讓你照顧更輕鬆!

▎脫序行為讓你心力交瘁嗎?

失智症、失智症走失、黃昏症候群

根據衛福部調查,
65歲以上的人口,
每12位之中,
就有一位被診斷為失智症。

你家也有失智長輩嗎?
還是你的父母就是失智症者呢?

失智症照護一直是許多家庭的照護難題,
雖然網路資料一大堆,
但是那麼努力找資料、
試圖給失智父母一個好的照護環境,
也學著改變自己與父母的應對方式的你,
明明付出這麼多努力改變,
還是只能每天無力地應對著失智父母的失序行為,
說著有人打他、你偷走他的錢,
甚至是半夜不睡覺到處走來走去,
但是在外人面前又變回以前正常模樣,
是不是讓你很無力呢?

常此相處下去
最後你真的耗盡耐心,
忍不住認為父母是不是假裝失智,
故意找你麻煩,
然後不斷與父母發生衝突,
也很自責為什麼自己的好意卻變成家人間的傷害,

你真的還想繼續在這樣矛盾的心情,
以及每天不斷的衝突之中,
陪伴父母度過他們的餘生嗎?

如果你從今天開始想開始改變,
希望給失智父母一個美好的晚年的話,
那千萬不要錯過今天的文章!

本篇文章我將會帶你深入失智症父母的世界,
一起認識失智症父母看似「脫序」,
實則「合理、正常」的困擾行為背後原因,

並且教你用簡單3個步驟,
就能夠大幅地減少失智症者發生脫序行為的頻率,
讓你從根源減少衝突的發生,
幫助你給與父母一個美好的晚年。

更別忘記把文章看到最後!

文章最後我也會偷偷分享一個,
讓你與家人找到專屬於你們與失智父母相處,
不用再依靠網路上文章陳腔濫調的無效相處方式,
而能夠自己打造屬於你與父母的美好生活。

想知道是什麼方法的話,

那就一起看下去吧!

▎失智照顧只能套公式嗎?

失智症、失智症走失、黃昏症候群

58歲林先生是獨子,
與太太及一雙兒女一起和年邁的父母親同住。

林先生發現最近父親變得越來越固執,
常常自顧自地說著不著邊際的話,
如果出聲反駁,
就會得來一陣大聲斥責怒罵;

有時候明明東西是他自己收走,
隔天找不到東西就會罵母親為什麼偷拿他的東西;

有時候半夜還會突然爬起來,
拿著手電筒在庭園走來走去,
說要巡一下有沒有小偷。

父親異常的行為讓整個家庭氛圍變的緊張,
但礙於從小到大,
父親就是威嚴的存在,
所以全家人都敢怒不敢言,
也沒有發現父親的「異常」,
只覺得一定又是他「老番顛」發作,
故意找全家人的麻煩,
於是都不以為意。

但林太太卻不這麼認為。

有警覺性的她努力說服母親與林先生,
盡快帶父親到神經科就診,
結果被醫師確診為中度失智症。

這樣的診斷讓陳先生一家人的生活發生了劇變…

那聽起來熟悉又陌生的失智症,
一直困擾著林先生,
不知道該如何與曾經頂住這個家一片天的父親相處。

林先生上網查了許多有關失智症的資料,
知道父親之前的行為,
其實被稱為「重複性行為」「錯認」以及「徘徊」,
都是失智症者常見的異常精神行為。

不得不面對父親已經老去的事實,
林先生決定代替父親成為扛下這個家的主人,
希望讓父親能夠享清福,
與老婆一起好好照顧父母親。

但是直到照顧真的來臨時,
林先生才知道照護的困難。

雖然陳先生花了大量時間蒐集網路資料,
試著用這些方法來應對父親的失智症,
舉凡平心靜氣地回應、
把家門鎖起來避免跑出去、
順從父親所說的話、
避免父親進行危險的工作等等,

他嘗試了各種方法希望父親的失智症能得到控制,
但是父親失智症的症狀卻沒有獲得改善,
有時候還會當著他的面,
大罵他是不是覬覦他的遺產,
讓林先生傷透了心。

有時候林先生還會一不小心控制不住脾氣,
憤怒地責備父親的難溝通。

半夜母親也因為害怕父親跑出去走丟,
擔心的每晚不敢熟睡,
面容越發憔悴。

曾經,
醫師建議可以開立一些藥物讓父親失智症比較穩定。

在吃了幾天藥之後,
父親確實失智症變的安穩許多,
但母親卻哭訴說,
「你爸爸現在每天都恍神恍神,
完全像是癡呆了一樣,
我不想要讓他這樣過一輩子!」

看著「安靜下來」卻也眼神光彩不再的父親,
陳先生心中充滿掙扎—

一方面如果停藥,
全家人又要耗盡心力與父親的失智症對抗,
搞得全家雞犬不寧,
母親也過得很累;

但吃了藥,
父親又會陷入昏睡狀態,
每天都不願意和人講話,
只想坐在客廳打盹一整天。

無論是哪個方面的父親,
都不是那位他所認識,
從小到大撐起這個家、充滿威嚴,
不善常表達愛但卻為這個家到處打拼的父親。

這樣的抉擇讓陳先生陷入了兩難…

這樣的場景也是你與失智症父母相處時,
心中面臨到的拉扯嗎?

有關失智症的文章不勝枚舉,
甚至在許多照顧者支持協會,
也開立許多相關課程,
但是照顧父母的你,
在上完這些課程、閱讀完這些文章後,
真的讓你與失智父母的關係改善了嗎?

還是一開始滿腔熱血想要給父母更好的照顧品質,
所以努力用上所有建議的相處方法,
但是到頭來卻發現父母不買單,
仍舊繼續原本的失常行為,
最後你只好走回原本雖然效果不好,
但是至少你很熟習的老方法呢?

其實這些文章的方法並非無效,
而是他們的方法過於侷限與籠統。

大多文章都會直接告訴你:

「用A方法就可以得到B的結果」

但是卻沒有告訴你要在C、D、E的前提之下,
A方法才適合使用,
造成這些「標準教科書」方法只能用在理想狀況,
但是當你一拿來使用,
發現不適合你與父母之後,
卻不知道該如何根據父母狀況做調整。

但每個人都是有血有肉的,
即使父母罹患失智症,
他們也是有自己性格、興趣、做事風格,
也有想過上理想過生活的自由,
不該因為被貼上「失智症」的標籤,
而認為父母只有一種人生樣態。

一百個人就有一百種生活方式,
你知道就算看起來都是在「徘徊」,
其實每個失智症者的理由都不一樣嗎?

有些人是因為原本要去上廁所,
卻不小心迷路;

有些人是記憶回到小時候,
想要回到老家所以在找回家的路;

也有些人是以為現在是早上,
要準備出門上班養家活口。

你認為這三位失智症者,
你回應他們徘徊的行為,
難道要用一樣的方法解決嗎?

如果不知道失智症者看似脫序的行為,
背後實際帶有合理的理由,
而只是一概用這些文章的方式去相處,
效果當然大打折扣!

接下來就讓我帶你進入失智父母的內心,
從根本理解他們脫序行為背後真正原因。

▎脫序行為其實比你想的還合理

失智症、失智症走失、黃昏症候群

一般而言,
我們習慣把失智症者的所有異常行為,
都簡單的歸類為「疾病引起」來解釋,
所以大多人都覺得「吃藥」就能夠解決一切。

但你知道嗎?

你常聽到的異常行為,
並不單純只是疾病造成,
更多的是失智症者在身體不舒服之下,所表現出來的抗議。

以下就讓我用一個新的角度,
帶你來認識失智症者這些「異常」行為背後,
「正常」不過的原因:

我們可以把失智症引起的身體改變,
分成兩大症狀類型:

「核心症狀」以及「周邊症狀」

這兩者到底是指什麼呢?

▶︎ 核心症狀

失智症、失智症走失、黃昏症候群

指的是失智症造成大腦功能逐漸喪失,
所表現出來的症狀。

我們知道失智症會讓大腦退化,
但是這個退化並不是所有能力都會受到影響。

最常聽到的莫過於:
「記憶力變差」
「失去方向感」
「講話變不流利」
「爸媽不認得我是誰」
「以為我是其他親戚」
「生活自主生活能力變差」

這些都是隨著失智症越來越嚴重後,
大腦受到直接影響的症狀。

這些因為大腦退化而喪失的功能,
造成的行為表現,
就是所謂的「核心症狀」

▶︎ 周邊症狀

失智症、失智症走失、黃昏症候群

所謂的周邊症狀,
就是失智症者因為大腦功能的退化,
進而影響到其他生活層面,
所表現出來的症狀。

最常聽到的大概就是:
「半夜不睡覺一直走來走去」
「以為有人偷他錢或是打他」
「一直說他沒吃飯」
「把大便弄得到處都是」

這些最多照顧者感到困擾的行為。

這些行為並不是因為大腦功能退化直接造成,
而是因為判斷能力下降,
所以不知道該如何用一般人的行為反應,
而讓人感到脫序的行為。

但其實深入了解這些周邊症狀發生的原因,
反而能夠理解當下失智症者的反應很合理。

讓我用一個故事帶你瞭解這兩種的差別: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