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照護】失智長輩行為脫序難以溝通嗎?只要三個簡單步驟就能讓你照顧更輕鬆!

在我服務於護理之家時,
每到洗澡的時候,
都會看到許多住民抗拒洗澡的方式。

其中有一位重度失智症的奶奶,
平常和工作人員都笑咪咪地很親切,
但實際上他已經認不得他的子女了。

奶奶身體還很硬朗,
可以自己吃飯、走來走去,
在家時會自己莫名跑出門,
結果常常迷路在外,
找不到回家的路,
讓家人十分著急又傷透腦筋。

最後家人因為沒辦法隨時看顧奶奶,
只好告訴奶奶「我們去住飯店」,
才把他送來護理之家接受照顧。

這位奶奶來護理之家之後非常討厭洗澡,
如果心情好的話,
還可以連哄帶騙地,
讓他慢慢放下戒心、脫下衣服,
快速地幫他洗乾淨身體,
完成洗澡的工作;

但如果遇到奶奶心情不好的時候,
他一知道要去浴室洗澡,
原本平常笑咪咪的奶奶,
就會整個暴怒、咆嘯,
然後對所有靠近他的照服員揮拳相向,
怎麼安撫都沒辦法,
只能轉移他的注意力,
讓他心情平靜下來。

看到這裡,
你是不是會覺得奶奶抗拒洗澡的行為,
也是單純的脫序行為呢?

一般人可能會選擇與奶奶硬碰硬,
一直跟他說他不洗澡很髒,
然後不斷與奶奶拉扯,
想要把奶奶硬帶去浴室洗澡對吧?

但這樣的方式只會讓奶奶更加憤怒,
未來也會更討厭洗澡,
甚至也會討厭拉他去洗澡的你,
看到你要接近他都會很抗拒,
讓你照顧的越來越疲累。

後來等奶奶冷靜下來後,
護理長選擇坐在奶奶旁邊跟他聊天,
在聊天的過程之中他才知道,
奶奶抗拒洗澡的真實原因…

原來奶奶每次都看到我們把住民一個一個推進去浴室洗澡,
可是因為失智症造成奶奶短期記憶變差,
讓他覺得洗完澡出來的住民,
跟原本進去洗澡的人是不一樣的人,
所以奶奶覺得浴室是一個可怕的地方,
就像是個改造廠一樣,
進去的人會不見,
然後跑出另一個人出來。

這樣的想像讓奶奶很害怕,
覺得是不是進去浴室就會被改造,
自己就會死掉,
所以他才會知道要去浴室而這麼激動。

這樣的奶奶腦中異想世界你猜到了嗎?

是不是從奶奶的角度來看浴室這個場所之後,
好像覺得奶奶不想去洗澡,
是個很合理的行為了呢?

從這個故事我們就可以辨別「核心症狀」與「周邊症狀」的差異:

「核心症狀」:大腦退化造成記憶力變差,錯認住民是不同人

「周邊症狀」:抗拒洗澡、拳打腳踢

這樣是不是讓你更對兩者有更深的認識呢?

為什麼要這麼麻煩,
區別兩者的差異呢?
因為這會大大地改變你與失智父母的相處模式。

「核心症狀」是大腦退化造成,
所以這些症狀在目前沒有根治失智症藥物之下,
基本上是「不可逆轉」,
也就是說,
失智症者的記憶力會越來越差,
生活能力也會越來越退步。

但是常常造成照顧者困擾的「周邊症狀」,
卻是可以用簡單的照護方法來改善的。

如同奶奶的例子,
奶奶並不是常常抗拒洗澡,
而是隨著他的心情有所不同,
奶奶的清醒程度也會有所差異。

這些周邊症狀也一樣,
如果維持良好的照護品質,
用正向的心態面對失智症者的「異常行為」,
這些周邊症狀就能不靠那些讓父母昏睡的藥物,
也能獲得有效的改善。

那到底周邊症狀什麼時候容易發作呢?

其實就是那些會讓失智症者「腦袋超負載」的生活場景!

請你回想一下,
你有沒有過身心都處在崩潰邊緣,
覺得心好累、好想放棄生命的時刻呢?

想像你現在正在發著40度的高燒,
一直咳嗽、流鼻涕流不停,
可是剛剛老闆臨時傳訊息說,
明天早上6點要跟大客戶報告,
但是報告內容才剛臨時決定,
你沒有資料可以參考,
只能從頭開始摸索;

旁邊你家兩個小朋友一直吵架,
要你主持正義,
時不時老闆還一直傳訊息罵你怎麼動作這麼慢,
要求要東加西加報告內容;

樓下鄰居正在夫妻大吵,
乒乒乓乓亂丟東西,
還夾雜著兩人對罵髒話的聲音;

不知道聽到這裡,
是不是讓你覺得那天晚上很生無可戀,
整個頭腦快要當機了呢?

其實對失智症者來說,
周邊症狀的出現,
許多時候是在他感受到太多外在壓力,
腦袋當機、理智斷線,
只能讓身體依照本能行動的時候。

而以上的例子,
就充分展現出容易讓失智症者腦袋當機的情況:

「身體不舒服」、
「心理壓力」、
「外在環境壓力」等等,

這些一般人會有的崩潰時刻,
其實對於失智症者來說也是一樣的感受,
只是因為大腦功能退化,
所以他們對於這些崩潰狀況的耐受性,
會比一般人還要低。

即使是你我感覺還可以接受的意外,
對他們來說都可能是一大打擊。

日本失智症照護專家竹內醫師認為,
失智症的「脫序行為」並不會毫無原因發生,
而是大多有外在的壓力引發。

可能是身體上、精神上或是環境上,
對失智症者感到不安、害怕、焦慮,
才會表現出脫序行為,
因此他也不斷主張,
必需要從根本解決外在壓力來的發生,
才能有效遏止脫序行為的發生。

▎三個照顧技巧幫助你解決脫序行為

失智症、失智症走失、黃昏症候群

既然我們了解失智父母的脫序行為,
其實是那些造成父母崩潰的情境所引起,
像是居住環境改變、心理壓力,
甚至是一場不起眼的小感冒,
都可能是這些脫序行為的罪魁禍首。

那如果我們希望從根本地減少失智症行為的發生,
勢必就要盡力減少這些罪魁禍首影響父母的可能性。

其中最多人沒有意識到的是,
失智症者的脫序行為,
很多是在表達身體的不舒服。

以下我將會教你3個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執行的簡單步驟,
只要做好這三個步驟,
就能夠大幅減少父母脫序行為發生,
還能夠有效延緩失智症惡化的速度,
也能讓醫師變成你照顧父母的好幫手!

▶ 步驟一:水分營養要充足,攝取身體所需能量

失智症、失智症走失、黃昏症候群

我們的身體需要熱量才能維持免疫系統運作,
因此要有充足的養分攝取,
才能讓父母的體能保持在最佳狀況。

然而許多家屬不知道的是,
家中長輩常常因為身體老化,
造成他們不容易感到飢餓與口渴,
也因為咀嚼功能退化、容易尿失禁等,
為了避免尷尬、覺得吃飯很累,
許多長輩其實每日熱量攝取嚴重不足,
也不敢喝足夠水分,
深怕自己要一直跑廁所。

邁入中年的你,
是不是也漸漸地發現自己會有漏尿問題呢?

這些對家中長輩更是困擾的問題。

然而,
熱量與水分攝取不足,
其實會讓長輩身體越來越衰弱,
反而更加沒有力氣吃飯,
也越來越容易失禁,
變成一個互相纏繞的漩渦,
最終把長輩捲入入無止盡的身體衰退、生活品質直線式下降的深淵中。

以下,
我建議你每日要替長輩把關以下3個生活重點:

① 每日攝取水份1500c.c

包括白開水、無糖飲料、茶葉或是湯品等等,
只要不會影響長輩睡眠、
不讓長輩疾病狀況惡化,
無論任何的水分攝取方式都很適合。

但如果長輩曾經被醫師叮囑要「注意水分攝取」,
像是慢性腎病、嚴重心臟相關疾病,
那就要向醫師確認長輩每日建議水分攝取量喔!

其中,

許多人不知道富含水分的食物是「果凍」與「蔬果」
尤其對於喝液體容易嗆咳的長輩來說,
喝水是一種折磨。

此時可以考慮用果凍以及新鮮蔬果替代白開水,
就能避免長輩嗆咳而有肺炎風險,
也讓長輩更願意攝取足夠水分。

② 每日攝取熱量1500大卡

根據長輩的體重,
以及長輩的活動量來說,
大約平均1500大卡以上的熱量是符合多數長輩的一日需求。

但是不僅僅是要攝取充足熱量,
更重要的是要「均衡分配」熱量攝取,
建議你可以依照國健署建議的「每日餐盤」,
來替長輩準備每天餐點營養,

能夠大大省去你煩惱營養是否均衡的困擾。

③ 紀錄長輩大小便狀況

你有沒有過突然尿急想要找廁所,
但是遍尋不到,
整個快要憋不住的煩躁、不適感過呢?

其實對於失智長輩也一樣,
如果一直有尿堆積在膀胱,
或是長時間便祕卡在腸道中,
都會讓長輩容易有煩躁、躁動的狀況發生,
甚至不舒服到開始出現各種脫序行為。

然而,
長輩可能因為失智症不會表達大小便需求,
同時因為身體老化,
對於尿意與便意很遲鈍,
讓他們更容易忘記自己其實是想要去上廁所。

因此,
紀錄長輩大小便狀況,
能協助你在長輩開始出現躁動時,
優先排除是不是在表達想上廁所的情形。

定期的帶長輩去上廁所,
也能夠避免長輩因為腹痛、泌尿道感染而住院治療,
大大地穩定長輩身體狀況。

除了這三點「生活基本需求」以外,
我也會建議你每天替長輩量測三個身體指標:

「體溫」、「血壓」以及「每天精神狀況」

有糖尿病的長輩,
則需要規律測量「血糖」。

如同上面所提到,
失智症長輩會因為失智症再加上身體老化的因素,
讓他們對於自己身體狀況很遲鈍,
不僅不知道自己口渴、肚子餓、想上廁所,
可能連自己在發燒、身體不舒服等都不懂得表達。

身為旁觀照顧者的你而言,
藉由這三個基本身體指標,
能讓你警覺到長輩異常的時刻,
及早帶長輩就醫,
避免病情惡化。

也能在就醫時,
將這些數據提供給醫師,
幫助醫師快速找到長輩病因。

▶ 步驟二:檢查視力、聽力與牙齒,恢復感官刺激

失智症、失智症走失、黃昏症候群

你可能會感到驚訝,
這些與長輩的失智症有什麼關聯?

實際上,
許多長輩的失智症惡化,
是因為他們逐漸失去了與外界的連結。

在過去疫情期間,
為了防疫,
社區的日照中心被禁止對外開放,
因而讓許多長輩原本的社交範圍變得受限,
只能每天坐在家裡發呆。

也讓許多家屬發現,
僅僅是疫情封閉社交半年,
就讓多數長輩失智狀況明顯惡化,
也讓家屬意識到日照中心這樣的社交場所,
對於失智長輩的病情有多麼重要。

然而,
請你想像一下,
如果把你的眼睛用眼罩遮起來,
耳朵用耳塞塞住,
還帶上厚厚的N95口罩,
並把你全身穿上衣物包緊緊,
讓你看不到、聽不清、聞不到,
觸覺也變得遲鈍,
整個人像是陷入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之中,
一陣寂寞與害怕感是不是會侵襲你的腦海,
久而久之就變得憂鬱與疑神疑鬼呢?

其實對於失智長輩而言,
老化帶來的視力、聽力、咀嚼能力、觸覺等等對外交流管道都會變得遲鈍,
讓他們就像長時間生活在寂寞、黑暗的生活之中,
不僅容易陷入憂鬱,
也會讓他們失智症衰退的更加嚴重。

盡力帶長輩「磨亮」他們對外交流的感覺能力,
就像是替他們在黑暗之中,
打開一絲束光照入生活,
能讓你的失智症父母生活得更快樂。

甚至有些家屬會很驚訝地發現,
原本以為是中重度失智、說什麼都不記得的長輩,
帶他去處理視力、戴上助聽器之後,
這些長輩的失智症反而「進步」成輕度失智。

其實大多是因為這些長輩原本聽不清楚你在說什麼,
所以也不知道你曾經說過的話,
讓家屬誤判長輩失智症程度。

▶︎ 步驟三:規劃每日規律生活作息,建立儀式感

失智症、失智症走失、黃昏症候群

前面我們提到了「腦袋當機」對於失智長輩做出脫序行為的重要性。

回想一下,
當你進入新的學校或是職場環境,
要重新適應新的人、學習新的工作內容,
作為新人的你每天壓力都很大呢?

但當你經過半年之後,
慢慢熟悉新環境、對工作上手後,
反而變得游刃有餘呢?

其實這樣的心境轉變,
對於失智症長輩也一樣,
只是失智症長輩的耐受度連日常生活小變動,
也會讓他們像是處在全新職場一樣心累。

如果每天生活都做不一樣的事情、
每天都要認識新的外人,
甚至是變動居家環境,
都會讓失智症者以為進入全新職場,
需要花費大量精神重新適應新生活,
就很容易讓長輩進入當機狀態而出現脫序行為。

因此,
盡量替失智長輩打造一個規律、熟習生活環境,
每天在固定的時刻只進行1~2件事情,

例如:
固定早上7點起床刷牙洗臉,
早上8點吃早餐、
早上9點~下午4點到日照中心上課
晚上6點準備晚餐、
晚上7點洗澡,
最後晚上9點就寢。

讓失智長輩用「身體記憶」建立生理時鐘,
能夠讓失智長輩對環境感到安心,
就不容易讓長輩壓力過大而腦袋當機。

做好以上三個步驟,
並且確實記錄下來,
不僅能夠讓父母的身體維持健康,
減少因為「腦袋當機」而出現脫序行為,
也能夠在父母因為失智症,
不知道怎麼表達身體不適時,
幫助你及時察覺父母的異狀,
及早帶父母就醫接受治療。

對於失智症者來說,
一次次的脫序行為其實就像是癲癇發作一樣,
不僅會造成他人的困擾,
更會讓父母的退化像是走陡坡一樣,
病情急速下降,
而生病臥床更是一大打擊。

不難見到有許多失智家庭照顧者會抱怨,
明明住院前神智還算清醒,
怎麼住個院回家之後,
反而整個人都鈍鈍的,
退化的狀況越來越嚴重。

所以這三個步驟看起來雖然簡單,
卻是你減緩父母失智症惡化的好幫手,
甚至在你就醫時如果能夠帶上這些紀錄,
也能夠幫助醫師診斷更為準確,
及早給與父母適當的治療。

但是這三個步驟只能夠「預防」,
卻無法完全杜絕脫序行為的發生,
因為生活中總是充滿我們無法控制的因素,
都可能對父母造成衝擊,
無論是親友過世,
或是心理壓力等等。

那在脫序行為發生的當下,
難道就只能束手無策,
等著父母自己冷靜下來嗎?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