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序行為發生當下,用四步驟快速解決

即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
運用簡單三步驟穩定失智症者的身體狀況,
減少外在刺激對於失智症者的影響,
必須承認的是,
有些外在刺激是我們難以避免的。
也許是一場小感冒,
也許是親朋好友來訪,
甚或是失智症者突然想到往事而憂鬱等等,
都是你我即使盡量讓父母過著失智症者的生活,
卻仍然有無法掌握的小意外。
那麼,
在當下我們該如何應對失智症者的行為呢?
我們可以用以下四個步驟應對:
▶︎ 步驟一:先覺察並安穩自己當下的情緒

許多失智相關文章,
都會直接建議照顧者,
面對失智症者的脫序行為當下,
不要爭執而要順從。
然而,
對於身為照顧者的你,
當內心處在憤怒、害怕、無助的狀況之下,
連你都心理不安穩了,
又怎麼可能對失智症者包容呢?
更多的是你以為自己已經很容忍,
但是語氣不自覺顯露出不耐煩與憤怒,
讓因為失智症而大腦功能退化的長輩,
聽不太懂你講話的「內容」,
但卻對於你說話的「語氣」很敏感,
覺得你就是在責備他,
結果反應變得更加激烈。
這其實也是許多照顧者沒有意識到,
以為是這些文章的方法沒效果的原因。
所以我會建議你先學會「覺察」你自己的狀態,
安撫你自己內心的情緒,
當你真的冷靜下來之後,
才能真正達到用語言安撫失智症者的效果。
想知道怎麼安撫自己在照顧中的焦慮嗎?
推薦閱讀:
【照護困境】長照悲歌不斷上演,想著要盡孝而親力照顧的你,其實是因為不知道這1件事,才會讓照顧拖累你的人生!
▶︎ 步驟二:用平靜而輕柔的語氣安撫對方的情緒

當你內心平靜下來之後,
接下來才是安撫正在躁動的失智症者。
要記得的是,
「語氣」比起「說話內容」更為重要。
一句簡單但充滿平靜、安穩的「沒事,我在這裡」,
會比起一句句的說道理話語,
還要更有安撫效果。
前面提過,
所謂的脫序行為,
其實是失智症者在腦袋壓力過大、
整個處在腦袋當機狀態後,
為了保護自己而做的行為。
就像是今天你被丟入杳無人煙、猛獸環繞的叢林一樣,
你也會因為緊張、害怕而試圖攻擊所有人,
只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命安全。
因此只要讓失智症者感到放心,
知道現在他並不是孤單地處在危險叢林,
他就能慢慢放下戒心,
重新冷靜下來,
讓理智正常運轉。
然而要小心的是,
如果你試圖安撫之後,
失智症者卻仍然沒停下來,
甚至開始要攻擊你、可能傷害你時,
這時你就不要勉強繼續嘗試安撫他,
而是先移除環境中失智症者可能會拿到的危險物品,
例如刀子、尖銳物品、有毒清潔劑等等,
並且封閉失智症者外出的出口,
然後盡快離開現場,
給失智症者一段時間發洩情緒、逐漸冷靜下來後,
在回到他身邊安撫情緒。
優先保護你自己的人身安全,
並把傷害降到最低,
才能避免家庭悲劇的發生。
▶︎ 步驟三:用其他事物轉移當下注意力,忘記當下的情緒

當失智症者冷靜下來後,
可能我們還來不及找到讓他腦袋當機的原因。
而為了避免再度受到刺激,
我們可以利用失智症者記憶力減退的特質,
用他感興趣、喜歡的事物,
例如看電視、吃點心、玩遊戲等等,
透過轉移他的注意力,
忘記造成他腦袋當機的原因是什麼,
轉而專注在他喜歡的事物上,
就能避免脫序行為再度被誘發。
▶︎ 步驟四:用ABC原則紀錄這次事件,做為以後應對的學習

在每晚夜深人靜時,
辛苦照顧失智父母的你,
可能還沒辦法安穩入睡。
為了避免脫序行為的發生,
讓你未來能越來越熟悉應對父母突發狀況,
我會建議你準備一本筆記本,
依照「ABC原則」紀錄今天發生的事情:
① Antecedence-今天脫序行為發生在什麼情況?

我們前面提過,
失智症者的脫序行為都有造成腦袋當機原因。
盡量鉅細靡遺地寫下脫序行為發生前,
當下所發生的情景,
能夠給我們許多線索思考,
造成失智症者腦袋當機的原因,
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雷點」,
以後在照顧時,
就能夠避免踩雷。
讓我以上面失智奶奶作為例子:
「奶奶今天在下午2點時,
同事A在他做在沙發上看電視時,
拉著他的手、拿著他的換洗衣服,
帶著他前往浴室」
這時候我們就可以思考幾個奶奶暴怒可能性:
• 打斷奶奶喜歡看的電視所以生氣?
• 突然拉住奶奶讓他嚇到,所以生氣反抗?
• 以為同事A在偷他的衣服所以生氣?
• 討厭去浴室所以生氣?
• 下午2點奶奶肚子餓所以在生氣?
• 剛好奶奶尿布濕了一陣子,尿布悶著不舒服,沒人幫他換尿布所以生氣?
之後我們就可以針對各個可能雷點一一突破,
找到奶奶脫序行為發生的原因,
就能避免未來再度發生一樣的事件。
② Behaviore-發生哪種脫序行為?持續多久?

記錄下當時失智症者,
是用什麼方式表達他的情緒?
是打人、到處亂走、大聲咆哮還是出現幻覺?
而這個行為又持續多久呢?
可能是10分鐘直到你安撫他之後,
甚至是一整晚都很躁動不睡覺,
怎麼安撫也沒用。
紀錄下這些專屬於失智症者的身體語言,
以及持續時間,
不僅能讓你了解到,
失智父母習慣用什麼方式表達憤怒、害怕以及身體不適,
讓你未來能透過這些反應,
推測失智父母當下的情緒,
就像母親能夠單純依靠嬰兒哭聲,
就知道是肚子餓,
還是尿布濕,
甚至只是想要有人抱抱他一樣。
也能幫助你觀察是否你的應對方式,
有成功達到安撫的效果,
讓你逐漸找到適合你與父母的相處之道。
以上述失智症奶奶的例子來說,
他的行為就是
「不斷拳打腳踢以及大聲罵同事A,
直到我們帶他離開浴室為止」
那我們就能推測,
可能是浴室這個環境,
或是同事A本身讓他感到反感。
③ Consequence-你怎麼應對脫序行為?效果如何?

記錄下今天你在情急之下,
你怎麼直覺式回應失智症者的行為,
以及失智症者的反應如何,
不僅能夠幫助你反思,
你的回應是不是能有效地緩解脫序行為,
也能幫助你覺察,
當下你的心情如何。
學習覺察自己的心情,
能夠讓你在照顧的路上,
放下你自己的人生議題、對父母的遺憾,
而能更單純地著眼於當下父母的需要,
才能真正地打造一個你與父母的幸福晚年。
回到奶奶的情境,
我們當時的應對方式,
是選擇先跟奶奶說道理,
又因為在被主管催促要趕快幫住民洗完澡,
所以試圖偷偷地脫掉奶奶的衣服,
想要快點幫奶奶洗完澡,
但反而讓奶奶更激動。
最後我們只好作罷,
放棄幫奶奶洗澡,
帶奶奶回去看電視,
奶奶才冷靜下來。
從這個例子我們就可以發現,
在失智症者脫序行為當下,
如果我們強硬的希望他照我們的期待做事情,
反而會讓他們更加激動,
引發脫序行為更加嚴重,
是一種錯誤的應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