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四:時不時冒出和當下場景或時間搭不上邊的對話,讓人摸不著對話的頭緒

失智症者的大腦會因為疾病因素,
造成他們判斷能力失常,
會做出「不合乎常理」的行為,
有點類似「不會閱讀空氣」的感覺,
最容易發現的是,
明明你們的話題正在談論A,
但是失智症者卻突然談到Z,
問他為什麼突然提到Z,
他也講不出他為什麼想到Z;
另一種則是,
明明是夏天很熱,
但是失智症者卻會穿著冬天的衣服,
連自己在流汗也不覺得要脫掉,
出現這種不符合季節的穿著。
另一種最常造成家屬困擾的是,
明明是大半夜,
失智症者卻突然起床梳洗,
穿著上班的服裝,
說要去上班、接小孩;
或是收拾行李,
一直說要回家,
這樣的狀況也與失智症者判斷能力下降有關。
場景五:最近常收到催繳帳單,或是帳單逾期的通知

我們在場景二的時候提到,
其實我們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生活能力,
都需要很複雜的大腦能力才能完成。
完成財務相關的計畫也是,
如果原本父母都會按時繳帳單,
尤其是父母那輩的人,
其實不太喜歡「欠錢」的感覺,
通常都會拿到罰單就盡快繳完。
但是最近你卻發現帳單都有催繳通知,
甚至還有逾期罰款,
這時候你就要注意父母是不是有失智症的狀況出現囉!
此外,
如果你發現父母會購買一些平常不會買的東西,
詢問後卻說是人家推銷買的,
但是買了也沒有在使用,
甚至是只要有人推銷,
他有很高的機率就會買單,
造成家中物品囤積的越來越多,
這表示父母的大腦判斷是非的能力可能出現困難,
也要注意父母是失智症的前兆。
場景六:平常在使用的工具或是家電,明明沒壞掉,卻突然不用或收起來,買新的也不願意用

這其實也是場景二的另一個判斷方式。
有些失智症者雖然因為疾病狀況,
造成他的生活能力逐漸失去,
但是他們仍是有感情、有情緒、有自尊的人,
也會發現自己「跟以前不一樣了」,
但是又不想要讓子女擔心,
心中也對自己的退化感到害怕與無助,
所以反而會選擇「眼不見為淨」,
用其他方式來掩蓋、逃避自己「失能」的事實,
這樣常造成許多子女都是等到父母已經進展到失智症中期,
開始出現走失、認不得人之後,
才意識到父母原來是失智,
而不是因為老了變成「老番癲」。
所以如果你發現父母偷偷把以前用習慣的工具都藏起來,
或是以前的興趣現在都沒進行時,
除了要注意父母有失智症的前兆之外,
更要注意的是父母對於自己退化的無力感,
給予關懷與支持也是很重要的治療。
場景七:剛剛問過的問題,過沒幾個小時又跑來問一樣的問題

這個狀況其實與場景三的「忘記」有關。
有時候我們會發現失智症者會一直重複一樣的話,
無論是一樣的問題,
還是一樣的叮嚀,
或是一樣的故事,
其實是因為他們「不覺得自己有講過」。
與場景三一樣,
如果是因為老化造成的一時忘記講過,
當你提醒之前什麼場景有講過的時候,
老化的狀況下會回應「是嗎?原來我有跟你講過喔?我以為是跟其他人說的」,
但是失智症者反而會說「有嗎?這個我都沒跟人家講過啊!你不想聽就直接說」
因為在他的記憶中,
確實是「第一次」跟你說這些話,
反而會覺得是你不想聽他說話。
場景八:重複購買一樣的東西,買回來才發現前幾天才剛買過,結果越積越多

這個場景其實是場景二與場景四的綜合因素。
一方面,
失智症者「記得自己要買東西」,
但是他們卻不記得「自己已經買過東西」,
所以每次看到要買的東西出現時,
腦袋就會回想起「自己要買這樣東西」,
可是腦袋卻沒有把「已經買過這個東西」寫進記憶裡,
於是就相同的東西越積越多,
每次都是買回家才發現自己已經買過了,
但下次又會重複一樣的行為。
而如果是老化造成的「囤物」,
大多數與個性比較勤儉有關,
害怕以後這個東西要用的時候會不夠用,
所以會一直收集起來,
也會捨不得丟掉舊物品,
並不是刻意的去購買引起,
這是兩者很大的區別。
▌懷疑父母失智,該如何勸父母就醫?

現在我們已經從生活中,
知道怎麼判斷父母可能罹患失智症,
但另一個困難是,
許多父母一聽到子女要求看醫生,
就像是聽到什麼詛咒一樣,
出現極大反彈。
無論子女怎麼講道哩,
表達自己是因為擔心父母的身體,
才會希望帶父母就醫,
但這樣的好意與關心,
卻常常演變成雙方爆發衝突、
甚至引發家庭裂痕,
讓關心變成惡意,
這樣不是很可惜的事情嗎?
其實想要在不造成父母反彈之下,
順利帶父母就醫,
有更好的方式!
以下我將教你3個方法,
讓你不再因為就醫問題,
而與家人爭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