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籍看護
外籍看護常常是許多家庭經濟又實惠的選擇,
認為只要一個月3萬元不到的費用,
就可以得到24小時一對一照護,
十分划算。
然而,
外籍看護的申請是有嚴格管制的。
申請人必須是特定重度身心障礙,
或是被醫師判定有24小時照護需求,
而且開立巴氏量表、失能診斷證明書等繁雜文件之後,
才能夠獲得「排入等待系統」的機會。
雖然政策逐漸開放,
在過去幾年有條件地讓民眾不需要巴氏量表等繁瑣文件,
就可以提出外籍看護申請,
例如「連續使用長照補助6個月以上」、
「年滿80歲以上長者」等等,
都是在近幾年政策開放下,
省去諸多醫療文件的受益者。
然而,
這些申請文件只是漫漫外籍看護申請流程中,
其中的第一個關卡,
隨著台灣照護需求逐年上升,
現在外籍看護市場供不應求,
在外籍看護真正進入家庭以前,
仍要經過漫長排隊人潮。
目前等待的人數仍很漫長,
常常在申請後數個月才能盼到外籍看護的到來。
但你以為看護來臨後,
所有照護問題就會咻的一下子消失嗎?
並不盡然。
事實上,
這些外籍看護並沒有被要求接受「專業照護訓練」,
常常只是被仲介公司做簡單的流程訓練後,
就被送到台灣做看護工作,
所以這些外籍看護的照護能力,
並不會比家屬專業,
反而等到他們來家裡之後,
家屬還要多花心力教導、溝通,
以及不斷的磨合,
前後可能要花半年才能替代家屬的照護重擔。
如果家人只是需要有人在旁協助生活,
以及做24小時看視,
不需要專業照護技巧,
而且家人也符合申請資格,
那你就可以考慮申請外籍看護到家裡服務。
正在為該不該申請外籍看護傷透腦筋嗎?
推薦閱讀:
【照護資源】你也擔心找不到好外籍看護嗎?簡單5步驟幫你避免地雷看護!
▶ 本國看護
另一種則是本國看護。
這些看護大多受過國家證照訓練及認證,
因此具有一定的專業能力可以照顧病況複雜個案,
相較於外籍看護來說,
與長輩的應對進退也較為熟練,
是兼具專業與陪伴的人力,
而且不需要經過政府審核資格,
就可以做為立即戰力。
缺點就是,
台灣籍看護的價格非常昂貴。
以目前的行情來說,
12小時看護大約是1400~1800元;
24小時看護大約是2400~3000元,
算下來每個月的24小時看護大約是8~9萬元,
並不是一般家庭能夠負擔的起。
建議可以在家人剛出院的1個月內,
正屬於病況不穩定、家人也還沒熟悉照護生活的時候,
作為專業指導人員短暫進場,
申請夜間12小時照顧,
不僅讓家人在工作之餘可以有時間休息,
也能觀察專業照護流程可以怎麼加強,
經濟壓力也在可負荷範圍(大約一個月4~5萬元)。
② 住宿型機構

雖然機構可以提供24小時的專業照護,
但畢竟機構屬於高照護比、團體式生活空間,
為了照顧上的方便,
都是以集體生活為主導,
很難有人力針對各住民需求提供服務。
目前台灣的機構很難做到個人化全面照護,
而且隨著照護比越低,
機構費用也越高昂,
一個月的費用可以從3萬到10萬都有可能。
也因為照服員與護理人力短缺,
目前各個住宿型機構,
尤其是經濟實惠的選擇,
目前也是一床難求。
而且在這樣的環境之下,
長輩可能因為凡事都有人幫忙做好,
造成長輩失能狀況越發嚴重,
連原本還擁有的生活能力都漸漸喪失。
建議除非長輩真的完全臥床無法動彈,
需要有專人定時協助翻身、換尿布;
或是剛出院身上帶著特殊管路,
像是造廔口、氣切管等,
一般家庭難以照料,
送機構還是建議作為照護長輩的最後方案考慮比較好。
擔心長輩在機構待遇好不好嗎?
推薦閱讀:
【照護資源】家人送安養機構就能得到最好的照護嗎?帶你從我親身工作經歷,看見機構照護的真實面貌
▎價值百萬的照護秘方

當你開始面對照護現實的時候,
不知道你會不會有種感受:
照護長輩就像個無底洞一樣,
雖然有些人會把長輩描述成「老小孩」,
但照護長輩與照顧小嬰兒卻完全是相反的路程。
小嬰兒會從完全依賴你的狀態,
快速的用肉眼可見的速度,
進步成越來越獨立自主的個體。
而且你知道照顧小嬰兒是「有一定時程」的,
也就是說,
你知道這條路的終點在哪裡。
然而,
照顧長輩卻不一樣,
長輩是從獨立自主的個體,
衰退成越來越依賴你的狀態。
常常讓很多家屬與長輩自己感到很無力的是,
不管付出再多努力,
自己卻像在一艘破洞的船上,
試圖用紙杯把不斷流入的海水撈出,
但不管再怎麼用盡全力把水撈走,
船上的水卻不減反增,
而且不知道什麼時候又會增加其他破洞。
那種徒勞無功的無力感,
也是讓照護者壓力不斷的原因之一。
雖然我們無法逆轉長輩逐漸衰老的事實,
卻可以在破洞出現、變得越來越大之前,
先做好補強工作,
推遲長輩需要完全依賴你照顧的時間。
根據政府統計,
目前台灣長輩在去世之前,
平均臥床時間高達7~8年。
如果前面你有依據STEP 4清點長輩需求,
應該不難發現,
如果長輩已經達到需要長時間臥床的狀態,
所需要仰賴他人照護的程度是更加嚴重的,
甚至需要有人24小時隨侍在旁,
滿足翻身、換尿布以及餵食等基本生活需求。
如果我們以外籍看護一個月3萬元的薪水來看,
長輩臥床7~8年所花費的照護費用就高達250~300萬,
如果在加上尿布費用、就醫費用以及營養品費用,
金額則可能高達400~500萬元,
花費十分驚人。
聽到這裡,
你是不是已經開始查看自己與長輩的存款金額,
正在煩惱該怎麼生出這筆照護費用了呢?
別擔心!
就讓我告訴你一個不用花大錢也能省下這筆照護費用的投資方法。
請你拿出紙筆準備記下來,
這個方法就是:
「透過復健讓長輩復能」
你可能會想說,
蛤?!就這麼常聽到的方法?
你認真的嗎?
沒錯,
想要減少長輩完全失能,
方方面面都依賴你的照護,
最好也最困難的方法,
就是延長長輩能獨自生活的時間。
是不是很簡單的邏輯呢?
事實上,
這也是歐美日等比台灣提早多年邁入高齡化社會的先進國家,
一直在不斷努力的目標,
而他們施行的成果,
則是讓長輩死亡前平均臥床時間,
降低到1~2年。
換算下來,
這樣簡單的「復能」,
反而讓家庭省下將近200萬請看護的費用。
但為什麼想法這麼簡單,
台灣卻一直都很難達到呢?
主要是我們的「傳統觀念」限制了長輩與後輩對於老後生活的觀念。
我們的社會提倡「退休就要好好養老」,
而我們以為的養老,
就是待在家裡看電視、偶爾跟朋友出國遊山玩水,
不要再辛苦的工作,
要勞動的事情都交給年輕人處理,
也不願意嘗試新的生活,
每天過著日復一日、固定模式的「安全」生活。
然而,
這些看起來人人稱羨的生活,
卻是對於我們身體機能最大危害。
我們的身體是個遇強則強、愈弱則弱的傢伙,
今天你給他安穩的生活,
他就會認為沒有必要浪費力氣與精神變得茁壯,
就會變成適合你現在生活型態的樣子,
也會讓進入「養老模式」的人,
真正變成「老人」身體。
而復健的本質並不只是去使用器材讓我們練出六塊肌,
真正的意義是讓我們的身體恢復應有的功能水準。
既然我們的身體會依照生活型態來長成相對應的樣子,
如果你希望長輩不要持續衰退,
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生活中讓他們「復健」,
並鼓勵他們學習新事物,
也不要凡事都替他們張羅好,
過著「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好命」生活,
才是真正能讓父母度過安心又幸福晚年生活的方法。
然而對於一般民眾而言,
突然意識到長輩「老了」的時刻,
大多是某天長輩身體真的累積出疾病之時。
這時候長輩的生活能力會如斷層式崩跌,
讓很多家屬對於「復健」是否真的能恢復長輩生活品質,
感到十分懷疑與絕望。
事實上,
在大病一場之後,
只要透過適當的復健計畫,
仍然有很大的機會能夠改善長輩的失能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