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曾經服務的長輩中,
有一位奶奶因為中風失去吞嚥與行動能力,
出院後長達數個月都過著仰賴鼻胃管進食,
臥病在床的生活中。
也因為奶奶需要24小時有人定時管灌牛奶、換尿布,
讓照護的爺爺很難有自己的休閒時間,
也無法睡上一頓好覺,
奶奶也覺得被這樣照顧很沒有尊嚴,
失落到希望乾脆意外死掉算了。
但當居家服務進入家庭協助之後,
不僅有人代替家屬提供短時間的照護,
讓家屬可以藉機喘息、作自己的工作,
也因為團隊有意識的帶領長輩作吞嚥能力復健,
並時不時鼓勵長輩到醫院復健、
陪伴長輩在家練習復健動作,
漸漸地就拔除了鼻胃管,
可以自己吃飯,
現在也終於可以自己起身,
在別人攙扶之下慢慢走路。
這樣的進步不僅讓家人能逐漸放下照護負擔,
奶奶也因此找回自己的尊嚴,
臉上逐漸多了許多笑容,
也努力的復健練習走路。
我想只要持續復健下去,
奶奶之後就能靠著一隻枴杖闖天下吧!
經歷上面奶奶在復建中看到的成果,
相信你也了解到了充足「復健」對於失能長輩的重要性。
然而,
對於失能的長輩而言,
復建最困難的就是「堅持」。
奶奶也是仰賴居家服務人員有意識的鼓勵,
才願意出門復健,
以及願意自己在家練習。
在這個過程中,
對於長輩最大的困難是,
因為年老而體力衰弱,
氣血不如年輕時旺盛,
讓長輩每次復健完都很虛弱、痠痛,
需要忍耐強力運動後的不適感。
在加上長輩本身長肌肉的能力不如年輕人快速,
造成復健進步幅度十分緩慢,
很多長輩看不到明顯效果就放棄了。
看到這裡,
你是不是覺得終於有一個好方法可以減輕照護負擔,
但這個方法看起來很難達成呢?
別擔心!
我有一個幫助長輩更快看見復健效果的方法,
那就是:
「 中醫體質調養 」
中醫相較於西醫來說,
最特別的是有所謂的「補氣血」想法,
透過客製化的中醫體質調養,
能夠讓長輩減少復健後的不適感程度,
以及加速疲憊恢復時間,
也能夠幫助長輩更快將飲食的營養轉化為肌肉,
讓復健效果事倍功半。
推薦你在帶父母復健的同時,
也能與醫院中醫科,
或是住家附近的中醫診所,
配合中藥或是針灸調養,
幫助父母的復健進行的更順利,
讓父母再次獨立自主生活的未來能更快到來!
▎結語

感謝為了給予父母最好照護品質,
而不斷增進自己知識的你。
我的家庭也曾經在照護這條路上跌跌撞撞,
因為當時的我們不知道社會上已經有這麼多資源可以利用,
白白多花了3~5年的時間,
才讓我的家人找到生活與照護壓力之間的平衡。
在這幾年期間,
我經歷了家人間的紛爭、
面對失智奶奶未知病況的不安,
以及永無止境照護壓力帶來的絕望。
所幸即使一路走來跌跌撞撞,
我的家人終於找到屬於我們自己與奶奶的默契,
知道該怎麼應對奶奶的突發狀況。
而也因為這樣的經歷,
讓我想將自己的能力用在幫助目前剛開始面臨照護壓力的你,
希望能協助你避開那些年我的家庭走過的冤枉路,
並且活出比我的家庭更好的照護人生。
然而,
雖然台灣的長照生態已經走過20年,
仍然有許多家庭的照護問題沒有獲得解決,
我認為主要原因來自於,
這些家庭並沒有意識到
「自己的照護狀況哪裡出了問題」。
雖然有許多政府單位以及基金會努力推動長照資源以及福利補助,
但他們卻沒有站在照護者的角度去思考,
哪些照護情景可以使用到這些幫助,
以及這些幫助可以達到什麼改善效益。
許多照護者只能自己像瞎子摸象一般,
獨自摸索這些資源在照顧路上有什麼幫助,
讓照護者因而打退堂鼓,
認為用固有模式比較方便,
原本的好意都白白浪費。
而我希望能透過這篇文章讓剛踏入照護路上的你,
藉由八個STEPS的方式,
有系統地與家人探索未知的照護情景,
也讓你知道如果有所疑問時,
可以找到哪些專業人士諮詢,
陪伴你度過照護新手的陣痛期,
在這場照護馬拉松,
唯有眾多隊友的支持與協助,
才能讓你真正走得又快又穩健。
最後我也十分強調「透過復建達到復能」
對於長輩與家屬照護生活的重要性。
唯有父母擁有獨立自主生活的能力,
才能讓父母過著有尊嚴、快樂的老年生活,
也才能讓照護父母不再只能注定成為悲劇。
如果你很難想像一個獨立自主,
又有尊嚴、幸福的照護未來,
可以是什麼模樣的話,
推薦你閱讀長期致力於「自立生活支援」的林金立先生的著作:
《不被束縛的晚年》
從林金立先生的實踐歷程,
一窺你能給父母什麼樣的幸福晚年模樣。

很好奇目前面臨照護情景的你,
最大的困難是什麼呢?
如果是剛要踏入照護人生的你,
最大的恐懼又是什麼呢?
歡迎留言與我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