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放慢照護步調,開始覺察自己的身心狀況
在平常照護過程中,
試著把步調放慢,
不要把專注力都放在回應家人的需求,
而將一部份注意力放在覺察自己身心變化。
像是有一股憤怒、悲傷、害怕感,
或是不自覺地縮起肩膀等等,
每一個細小改變都不要放過,
因為這是你的身體,
在面對外在壓力時,
最直接、最真實的感受。
第二步:在筆記本紀錄引發身心變化的事件
準備一本筆記本,
在覺察到引發你身心變化的事件之後,
記錄下事件的發生經過。
包括發生當下的身心變化,
事件前因後果,
以及事件發生後你的心情。
比如說,
我原本只知道我對奶奶很憤怒,
但怎麼後來意識到自己其實是在害怕呢?
那是因為我發現每次在生氣的時候,
我會先不自覺的握緊拳頭,
想要把身體縮起來的反應,
像是動物在遇到敵人時一般,
激起一種防衛心態,
我才從這些反應意識到,
原來我在事件發生地當下,
是因為害怕而選擇用憤怒保護自己。
第三步:給自己一段獨處時間,重新整理事件引起的感受
給自己一段獨處的時間,
重新回味記下的事件,
默念各種情緒,
感受哪個情緒最符合你當下的感受。
如果腦中不自覺浮現出相似情形的回憶,
就在筆記本中把過往回憶寫出來。
回到我的經歷:
一開始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會害怕,
原本以為只是因為奶奶很兇,
我很怕他激動起來會攻擊我。
但某一天當我重新咀嚼那份害怕時,
我突然想到那份害怕的心情,
與小時候我害怕被阿公阿嬤拋棄的心情一樣。
很神奇的是,
當我發現這兩件事情的連結的當下,
我覺得心裡好像有一個東西鬆動了。
像是一塊你推很久都推不動的大石,
某一天一個地震,
他就自然而然地滾走了,
一股難過的情緒湧上心頭,
當下哭一哭,
發洩完情緒之後,
我就慢慢地能用理智去看待奶奶的行為
這三個步驟其實是心理學所謂的「覺察」,
雖然是最基礎,
但通常也是最困難的開始。
因為要解決問題通常不是難事,
最困難的反而是要能找到問題。
我也花了數個月的時間,
才慢慢解開這個自己與奶奶的愛恨糾葛,
即使到現在,
過去的陰影還是會時不時占據我的心頭,
但卻讓我不再被他掌控而失去理智。
所以一開始練習的時候,
會感到十分挫折,
那都是正常的,
因為我們從未被教導過,
好好照顧我們自己的心理,
才會直到現在都已經遍體麟傷,
才開始學著治療自己。
但相信我,
當你不再被過去的陰影佔據腦袋時,
反而能讓你更勇敢面對照顧困難,
也讓你能開始享受照顧這件事。
▎難道「錢」就不重要嗎?

「錢」當然是這個社會最好使用的「工具」,
但它充其量也只是一樣工具而已,
並不是任何問題的根本解方。
當照護議題降臨到每個人身上時,
並不會溫柔地考量到你當下的經濟狀況是好是壞。
而當你已經花了大半輩子才剛還完房貸、車貸,
也終於等到孩子能夠獨立生活,
一直在為「未來」忙忙碌碌的過一生,
以為終於可以享受人生時,
才發現照護責任降臨到你身上。
但像馬一樣,
為了掛在眼前的紅蘿蔔,
不斷勞碌地往前跑半輩子的你,
在照護責任降臨的時候,
你還有多少力氣能像以前一樣繼續奔馳呢?
因此,
其實在照護議題上,
最重要的並不是「擁有多少錢」,
而是怎麼讓現有的錢發揮「最大效益」。
但對你而言,
所謂的「效益」到底是什麼呢?
難道有充足的錢,
讓你的父母住在最好的安養中心,
一個月花費近10萬元的照顧費用,
就能夠保證父母感受到你對他的愛,
讓父母安享天年嗎?
孔子曾經說過: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能夠滿足物質上的需求並不是最好的表達關愛的方式。
我曾經分享過我的護理之家工作經歷,
這些人待在護理之家,
被用最好的醫療與專業人員照顧著他們的生活需求,
但是他們真的在裡面過得開心又幸福嗎?
其實他們大多數只是過著一天又一天,
等待著自己子女來探望自己,
以及死去的那天到來而已。
想知道自己的家人在住宿型機構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嗎?
推薦閱讀:
【照護資源】家人送安養機構就能得到最好的照護嗎?帶你從我親身工作經歷,看見機構照護的真實面貌
如果我們真心地帶著關愛去照顧父母,
即使給予的不是一流的醫療照護、
也不是用最高級的營養補品,
但每一天的照護生活對你的家庭而言,
想必是一種享受與幸福,
而不再是一齣悲劇。
所以,
不要再以為你的問題是因為「錢不夠用」了,
你真正的問題是
「你放不下過去與父母的心結」,
讓你在照護過程中不斷被過去的鬼影糾纏,
期待著你的付出,
有一天能夠讓「過去的父母」對你表達肯定與感謝,
卻一而再再而三的被現實重擊,
期待一再地落空,
讓自己被過去的鬼影卡住自己的照護生活。
▎唯一能減少照護負擔的方法

雖說擁有越多的錢,
並不能保證有最好的照護品質,
然而從現實層面來說,
有一項指標大大地影響照護基本開銷:
那就是被照護者的「獨立生活能力」。
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