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你想像一下,
如果被照護者只能躺在床上,
24小時都需要他人協助維持生活,
這不就表示,
需要花費24小時的人力來照顧他嗎?
依照目前基本薪資來算,
一天光是陪伴在旁的費用就將近5000元,
大大地增加了照護開銷。
此外,
通常需要24小時有他人協助生活的被照顧者,
身體或多或少有重大疾病與醫療管路纏身,
例如需要使用鼻胃管餵食、整天包尿布,
或是身上有傷口需要使用特殊敷料,
這些醫療耗材都是不小的開銷。
以鼻胃管的管灌牛奶來說,
即使使用較便宜的經濟包奶粉泡製,
一次的牛奶費用至少需要30元起跳,
而一天需要餵食6次牛奶,
那麼光是一天的牛奶餐費就將近200元,
更別提需要額外使用特殊配方,
或是高蛋白等營養品。
也必須考量的是,
管灌牛奶需要4小時一次,
就必須要有人定時餵食,
這也是需要人力成本。
因此不難發現,
當被照顧者獨立生活能力越差、身上有越多疾病問題時,
基本照護開銷就越大。
那麼,
我們只能再度被捲入「錢不夠用」的漩渦中嗎?
其實,
要解決這個方法,
最直覺、最根本的方式,
就是「增加獨立生活能力」,
也就是在各個面臨高齡社會的國家,
不斷強調的「復能」。
也許你會覺得,
我的父母都維持管灌餵食、包尿布,
24小時都躺在床上生活好幾年了,
真的有可能改變嗎?
其實是可以的!
回到我在居服工作照顧的婆婆例子,
婆婆在安養院住了5年多,
其實一直處在不會講話、
使用鼻胃管餵食、
整天躺在床上需要人定時翻身換尿布的狀態,
也因為有失智症,
許多幻覺、暴躁、日夜顛倒等精神狀況也不斷發作,
造成安養院人員很大的困擾。
在他的家屬將他接出安養院時,
安養院院方也曾警告過家屬,
他的狀態屬於最嚴重、
最需要人常常照顧的情形,
家屬是否有所體悟?
連安養院方都覺得婆婆是不可能變好的。
然而,
隨著家屬與居服夥伴們的陪伴與照顧,
婆婆慢慢脫離鼻胃管,
跟我們一起吃一般飯菜;
慢慢離開床上,
可以一直清醒地坐在輪椅上;
慢慢脫離尿布,
最後可以自己說想上廁所;
慢慢恢復意識,
開始能夠與他人互動、
變回正常日夜作息,
甚至知道現在是幾點、他在哪裡,
甚至也會開始愛漂亮,
說他要留長髮比較好看,
婆婆的反應是否也讓你莞爾一笑呢。
如果你的家人也是失智症患者,
你就會明白這些看似稀鬆平常的能力,
對於失智症患者來說是多麼可貴。
但是婆婆的失智症痊癒了嗎?
其實並沒有,
也許在醫學上他仍舊是中風與失智症患者,
但在生活上,
他漸漸增強獨立生活的能力,
從躺在床上一直需要有人照顧,
到現在可以脫離許多醫療耗材,
表達自己的意志。
而在日本也有許多老年病專科醫師,
都不斷呼籲投入「無醫療管路、無尿布」的照護品質。
我也曾經分享過「價值百萬的照護秘方」,
裡面提到「復能」可以大大地減少照護壓力、增加照護品質。
然而,
要達到這樣的成果並不容易,
需要有專業醫療人員的引導、規劃,
才能讓家屬與被照顧者在不犧牲自己生活品質的條件下,
無痛地邁向成功復能之路。
想知道復能可以帶給你與父母什麼模樣的幸福未來嗎?
推薦閱讀:《不被束縛的晚年-讓長者脫離臥床,實踐高品質的長照》
雖然現在婆婆的轉變看起來很讓人嚮往,
但當初的家屬與居服夥伴們其實傷透了腦筋。
在剛接回家的一個月內,
每天要不斷被婆婆的精神狀態轟炸,
一天要求要洗上十幾次澡,
精神時而躁動、
時而平靜、
時而攻擊他人,
半夜還每個鐘頭就會醒來要求上廁所,
可說是非常的辛苦。
家屬曾經想過是不是應該放棄,
乾脆讓婆婆重回安養院,
畢竟送到安養院對於所有人來說,
都是比較「輕鬆」的選項,
但經過一個月的嘗試之後,
才慢慢看到婆婆的進步,
在三個月左右得到現在的成果。
然而,
當時他們並沒有太多醫療專業引導可以諮詢,
只能靠自己埋頭苦幹,
不斷與婆婆磨合,
突破重重難關才有現在的快樂婆婆。
如果有機會的話,
你是不是也希望你的父母也能跟婆婆一樣,
有重新拾回自由生活的一天呢?
▎讓長照不再注定是悲劇

「長照悲歌」不斷地在各先進國家上演,
也讓各國政府傷透了腦筋,
每年耗費大量社會資源來解決問題,
然而,
悲劇有因此獲得改變嗎?
並沒有!
一樣的高齡社會悲歌仍橫掃世界大國,
繼續考驗著各國政府應對措施。
然而,
悲劇的發生真的只要投入足夠的社會資源,
以及更多的金錢,
就能夠扭轉現況嗎?
即使歐洲國家稅收高達7成,
也有最好的老年福利,
花了這麼多資源也只能勉強做到減緩悲劇程度,
卻從沒成功把悲劇轉成幸福劇本。
然而,
老化問題是你我必然會走向的未來,
如果人生注定只能走向悲劇的結局,
那不是太可惜了嗎?
因此,
在我踏入居服員行列,
從照顧者的眼光重新看待照護議題時,
我發現真正造成悲劇的,
並不是「有多少照護資金」
「政府給予多少補助」,
真正造成悲劇的是我們隱藏在心裡深處,
對於「過去父母」未滿足我們心中渴望的傷痕,
深深地烙印在心底。
這些過去的傷痕像是鬼影一般,
在我們照護過程中,
不自覺地過度勉強自己付出,
也讓我們忙於安撫心中傷痕,
而無法看見父母真正照護需求。
就像在照護婆婆的我,
莫名的在心中生氣憤怒與害怕時,
不自覺地想要把婆婆丟在一旁不去管他一樣。
然而,
「過去父母」已經不復存在,
只能靠我們自己撫平傷痕。
只有我們學著去覺察內心深埋的渴望,
意識到自己的心理議題是屬於「我們自己的」,
我們才能夠「客觀地」分析,
並設計出屬於自己家庭的幸福照護劇本。
不過,
雖然「照護資金多寡」並不是照護壓力主要原因,
但是卻深受「被照顧者獨立生活能力」影響。
隨著被照顧者獨立生活能力越差,
無可避免地,
要付出的基本照護成本就會越高,
隨之而來的金錢問題,
就會更讓本有的照護壓力發酵,
讓你在金錢與心裡傷痕疲於奔命。
因此,
想要根本性地減少照護成本,
唯一方法就是「復能」,
也就是增強被照護者獨立生活能力。
但許多人會擔心,
如果家人已經失能許多年,
真的還有機會復能成功嗎?
在前面我與你分享婆婆的照護故事,
即使在安養院躺了5年床,
而且還被認定為困難照護、永久失能狀況,
透過適當的照護,
以及有意識的復能訓練,
這樣的婆婆也能在短短三個月的時間有顯著進步。
然而我必須坦白的是,
這樣的過程對於一般人來說是很無助、艱難的,
因為身為沒有醫療專業的你,
在選擇復能當下,
也不知道到底自己走的方向是不是正確的,
也不知道這樣的艱難時刻會持續多久。
令人難過的是,
在當居服員的過程,
我也發現大部分的醫療人員看法,
已經離民眾的生活太遙遠了。
我們在診間輕鬆的按幾個按鍵,
開幾味藥方就打發病患,
覺得這樣就是對他們的最大幫助,
然而我們不知道的是,
民眾對於自己的身體狀況仍然一知半解,
不知道怎麼在生活上改善疾病對他的影響,
因此病患不斷地因為相同問題就醫,
醫生也只好開越來越強的藥,
但卻沒有給予病患真正實質的幫助。
這也是讓我想要走出診間、脫下白袍,
選擇從居服員做起的原因。
我希望自己能將我的醫療專業,
變成能夠給予民眾生活實質幫助的知識,
而不是一位只會在診間開藥,
說著一些民眾很難遵從醫囑的醫生。
而我也希望能夠用我的醫療知識,
與你一起寫出屬於你的家庭照護幸福劇本,
如果你也想知道,
自己的父母可以在生活方面,
如何做到進一步復能,
提升父母的老後生活品質,
讓父母與你一起享受最後的人生的話,
歡迎你點擊下方連結,
加入我的官方LINE@帳號,
免費索取限量的「照護攻略手冊」,
讓我幫助你能夠過一個更輕鬆精彩的照護生活。
很好奇目前照護生活中,
最讓你崩潰、想哭的困難是什麼呢?
歡迎留言與我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