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資源】家人送安養機構就能得到最好的照護嗎?其實你錯了!帶你從我親身工作經歷,看見機構照護的真實面貌

▎作為照護者的省思

安養中心、安養機構選擇、安養機構挑選

在我上工兩個禮拜後,
我發現我身為照護者,
即使有做為醫師對於患者的關懷之心,
但當你每天上班都要一直在被時間追著跑,
正在處理眼前工作的時候,
後面還有數十個工作代辦事項等著你做,
還是忍不住會有心累的感覺。

隨著時間一分一秒流逝,
你已經感受到火快燒到屁股了,
突然,
有一個阿公阿嬤今天心情不好,
怎麼樣都不願意配合你的工作。

一開始,
你還願意花一點時間跟他好好溝通,
但因為對方有失智症或是其他疾病,
造成他要用理性思考有很大困難,
只會不斷的用情緒化反應表達他的失落與需求,
也很難用講道理的方式說服他。

站在照顧者的角度,
前有燙手山芋,
後有火燒屁股,
有時候當自身心理狀況也不安穩時,
真的會忍不住理智線斷裂。

即使你知道他是因為疾病受限才如此,
心中還是會忍不住冒出一股怒火。

剛上班時,
我不太能理解為什麼每位同事與護理師,
對於阿公阿嬤常常會不耐煩,
只想把自己工作做好就好,
不想多花心力去幫阿公阿嬤多做些什麼。

但在我上班一段時間後,
我也意識到他們其實也是心中滿滿的無奈。

一開始他們也是滿腔熱血,
覺得要給住民關懷與耐心溝通,
但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工作,
以及下一秒就會忘記你幫助過他的住民,
還有大部分都是怎麼溝通都依然故我的阿公阿嬤,
心中的熱血久了也會被消磨殆盡。

我想這樣的心境轉變,
也是正在照顧父母的你,
正面臨的處境與糾結。

▎不公開、不透明的長照資源黑幕

安養中心、安養機構選擇、安養機構挑選

在描述完我身為照服員的一天後,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一件事情:

我們照服員的工作內容並不包括「關懷住民」這一項。

是的,
從機構人員的角度來說,
安頓好住民的生活起居,
避免住民因為不當的照護品質,
引發傷口或疾病狀況加重,
這樣的目標其實就已經耗盡我們工作人員的心力了,
很難再有多餘心力去照顧住民心理健康。

▶︎ 在照護工作之外的發現

安養中心、安養機構選擇、安養機構挑選
如果只有給嬰兒餵奶、換尿布,
對於嬰兒來說這樣就夠了嗎?
那換成是你的爸媽或是你自己呢?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一個故事:

13世紀時有一位腓特烈二世大帝,
他為了想知道人類的語言能力是先天,
還是後天學習而成,
於是就下令找來50名剛出生的嬰兒,
但是保母們只負責給嬰兒餵奶、換尿布,
不能夠安撫、互動與擁抱嬰兒,
不管嬰兒如何哭鬧,
都不可以理睬他們。

你猜到結果了嗎?

這些嬰兒在還能夠開口說話前,
大部分就已經死去,
倖存下來的嬰兒,
長大後也多數成為了智能障礙者。

聽到上面的故事,
不知道你有什麼想法呢?

對我而言,
在護理之家工作的這幾周觀察下來,
我十分擔憂這樣的環境對於住民的影響。

尤其住宿式機構常是許多住民人生的末站,
在懷抱著對死亡的不安之下,
即使有專人提供完整的照護,
滿足你的基本生理需求,
就像上述故事中的保母對嬰兒無微不至的照顧一樣,
卻無法滿足人先天渴望與人交流的情感需求。

住民們每天只是單純的「活著」,
卻不知道「為何而活」,
殷殷期盼家人終於有空來探望的那天。

當幸運地能提早完成工作時,
我會為了調查目前機構的照護模式,
而到各房間巡視住民,
思考機構照護備註上所隱含的照護議題。

有時候巡視到意識清醒,
但行動不便的住民時,
會遇到他們向我提出一些需求。
像是幫他們抹乳液、
拿一包衛生紙,
或是喝一杯水等,
這些我們認為生活中瑣碎的小事。

對於我而言,
我只是順手幫忙他們一個小忙,
卻能感受到他們很真誠的感謝。

因為對他們來說,
連這些我們認為平常不過的需求,
都只能仰賴他人協助才能被滿足。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