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資源】家人送安養機構就能得到最好的照護嗎?其實你錯了!帶你從我親身工作經歷,看見機構照護的真實面貌

而因為我們工作人員光是做好分內的事情都已經力不從心,
讓他們更不敢對我們提出個人需求,
只好默默忍耐與妥協。

印象深刻的是,
有一位阿嬤請我幫他抹乳液,
抹的越厚越好,
因為他不知道下次還有什麼機會有人可以幫他做這件事情。

而當他向我述說他的心情,
他提到:

「阿嬤我現在過得好可憐,但也是自己造成的,怨不了別人!」

因為兒子要工作,
只好將阿嬤送到機構中才有人照顧,
即使阿嬤口中說著他了解兒子的不得已,
但從語氣中可以感受到他很想家,
以及深深的無奈。

如果今天住在這種環境的是你自己,
甚至是你的爸媽,
你會有什麼感受呢?

我想我會非常寂寞、徬徨、失去生活意義感,
甚至會覺得,
也許明天直接摔倒不幸送醫不治,
對我都是一種幸運地解脫。

▶︎ 踏入長照領域後的困惑與省思

在今年二月我離開診所後,
我開始思考自己能在照護議題上提供什麼專業協助。

因此我上網尋找關於長照2.0政策與資源,
以及目前照護者常遇到的困難,
試圖對目前台灣長照生態作調查。

在過程中我發現到,
即使已經走了20多年的長照政策,
至今仍在網路上很難查到完整、透明,
以及簡單明瞭的資料

舉凡從長照政策服務詳細內容、
長照資源申請詳細流程與應對、
居家服務補助項目等政策內容的宣傳,
到怎麼照護失智家人、
遇到某個照護困難該怎麼辦、
該不該把家人送到機構、
各種機構差異在哪裡等等,
這些與照護者生活壓力有關的議題,
都是許多家屬在FB粉專上詢問度最高,
卻沒有人可以說得清的困惑。

即使幸運地在粉專上有前輩願意分享經驗,
但內容大多侷限在個人經驗分享,
沒有完整與全面性的分析,
也無法根據個人狀況提供直接明瞭的解答。

而在這幾年有許多為了照護者而設立的基金會,
舉辦許多幫助照護者的課程,
卻注重在實體協助與個人諮詢為主,
網路上的分享並不詳細,
造成正確而完整的照護資訊無法普及。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