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資源】門診靜脈注射八月即將上路!對於照顧長輩的你,這3個政策問題點你知道嗎?

健保政策、門診靜脈注射、抗生素治療

▎門診靜脈注射上路,你準備好了嗎?

衛服部宣布,
八月開始要推動一項新治療方案
「門診靜脈抗生素治療」,
希望能開放一些過往必須住院才能施打的抗生素療程,
轉換成在一般門診就能就施打,
來加快一般病房的流動速度,
緩解急診變成「擠診」、
許多病患要急診待床數天的窘境。

然而,
對於在照顧父母的你而言,
這項政策能夠幫助你照顧路上變得更輕鬆嗎?
帶父母看病有變得更便利嗎?

如果你想知道這項政策對於你的幫助,
能夠對你的照顧生活帶來什麼改變,
以及該如何善用現有政策來改善帶父母就醫的窘境的話,
那就別錯過今天的文章囉!

文章中我還會偷偷告訴你,
該怎麼針對3類父母健康狀況,
選擇對父母最好的就醫方式。

想知道的話,
就和我一起看下去吧!

▎政策目的? 如何執行? 執行疑慮?

健保政策、門診靜脈注射、抗生素治療

在我們談到這個政策能夠對父母有什麼幫助之前,
先讓我們來看政策的內容,
才能了解這個政策的優缺點有哪些:

▶ 什麼是門診靜脈注射?

意即要在一般看診的門診時段,
開放需要打點滴治療的患者,
不需要等到被安排住院,
才能夠接受點滴治療,
而可以透過掛號一般門診,
就可以得到需要的治療。

常見需要靜脈注射的治療包括:
輸血、
某些化療藥物、
點滴注射營養或水、
免疫疾病治療、
施打抗生素等等。

這次健保主要開放的是「施打抗生素」部分,
而化療患者從以前就開放專門門診施打,
其他需要靜脈注射的治療還未開放不住院施打。

▶ 誰會用到靜脈抗生素注射?

我們都知道抗生素的目的,
是拿來「殺死病菌」。

而一般我們小感冒時,
只要用到口服抗生素,
基本上都能夠達到治療的效果。

然而,
當病菌是稀有種,
或是病菌已經深入到我們的骨頭、血液、內臟,
這些很深層的位置,
抑或是血液難以到達的部位時,
只用口服抗生素已經不夠力,
那就需要把抗生素直接打到身體裡面,
用高密度的抗生素軍隊把病菌殺光。

因此,
大部分會需要用到靜脈注射的抗生素,
多是「較嚴重的感染」才會用到。

而也因為這些病菌已經藏到身體深處,
所以治療時間通常要比較長,
可能要數周的時間,
甚至像骨頭內細菌,
就需要治療數個月以上才能成功殺光病菌。

此時醫生就會讓病患住院1~2周,
確定大部分的病菌都殺乾淨了,
才會讓你出院,
改成吃口服抗生素來殺死病菌餘黨,
總共經過數個月後才能夠停藥。

因此,
靜脈抗生素治療大多是在嚴重感染時期,
所使用的快速殺死病菌方式,

大多數這種靜脈抗生素的施打,
在病患身體狀況穩定之後,
即使醫生測出來病菌已經很少了,
還是必須施打完抗生素的療程才可以。

一部分是為了避免有病菌餘黨沒有殺死,
以後會死灰復燃之外,
也是為了避免以後病菌產生抗藥性。

而這些靜脈抗生素的治療,
大多規定要施打1~2周療程,
但是患者明明已經狀況穩定,
卻為了要完成抗生素治療,
所以必須多住院5~7天,
等抗生素都施打完成,
才能夠讓你出院。

但是其他病況更緊急的患者,
卻因此要等你出院才能住院,
讓病情更嚴重、需要住院緊急治療的人,
無法及時得到必要的治療。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新聞報導會說,
這項政策的目的是「救急診」

▶ 這次健保給付有哪些條件?

前面提到,
會需要使用到靜脈注射抗生素的感染,
多是屬於「嚴重感染」症狀,
因此剛接受治療時,
患者的病況大多不穩定,
可能發高燒、
意識昏迷、
血壓不穩定等。

而這項政策是為了解決病患已經病情穩定,
但是還是要等待抗生素治療完成才能出院的問題。

因此,
目前衛服部規劃這項政策,
會先開放給輕到中度病情的感染病,
像是肺炎、泌尿道感染、蜂窩性組織炎等,
病情變化很穩定的感染疾病。

而對於比較嚴重的感染症,
像是敗血性休克、
呼吸衰竭、
腦膜炎等等,
這些病情複雜而且可能突然惡化的感染,
一般需要緊密監測病況,
就不是這次政策的開放範圍。

此外,
這次門診靜脈注射治療,
會先開放在「醫院門診」施打,
等未來政策實施順利後,
會逐漸開放給「一般診所門診」來施打。

▶ 有什麼缺點以及疑慮?

在政策宣導之後,
一般民眾對於這項政策,
有以下3個主要疑慮: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