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資源】門診靜脈注射八月即將上路!對於照顧長輩的你,這3個政策問題點你知道嗎?

① 治療安全與副作用風險

許多民眾認為,
自己沒有專業醫療知識,
沒有能力判斷患者的病情。

雖說患者病況穩定才會出院,
但是如果在家期間不幸病況惡化,
或是患者出現藥物副作用,
以及注射後身體不適狀況,
當下家屬沒有能力判斷以及處理,
延誤病情該怎麼辦?

② 居家照護負擔與技術困難

為了能夠每天到門診施打靜脈抗生素,
而不要讓患者每天都被重新插針頭,
通常就會讓患者帶著「導管」回家生活,
也讓有些家屬會擔心,
身上插著管子,
會不會讓病菌從導管流到體內,
而有進一步感染的風險?

③ 費用負擔與後續支援

目前政策只開放「醫院門診」注射治療,
如果你有到過醫院就診就會知道,
那待診的長長人龍有多可怕。

許多病患為了就診,
必須花費半天或是一整天來等待,
也讓陪病家屬必須工作請假帶家人就醫,

試想,
如果抗生素療程必須施打5天,
你必須連續5天都要請假帶父母去醫院注射抗生素,
要花費的時間成本有多高昂?

▎你的父母適合什麼方式就醫?

健保政策、門診靜脈注射、抗生素治療

以上我們認識這項政策的3個重點,
以及民眾對於政策的3個疑慮之後,
那對於要照顧父母的你,
這項政策到底有沒有幫助呢?

3個關於政策的主要疑慮,
是不是也是你會擔心的問題呢?

首先,
我們要先知道,
政府在開放這項政策時,
對於病患要求的條件:

➊ 病情輕度到中度,而且病況穩定
➋ 病況不需要24小時監測
➌ 患者具有自由行動能力
➍ 患者及家屬能接受醫療團隊的衛教與追蹤管理,且願意配合門診治療

因此一開始醫師在評估這項治療適不適用你的父母時,
就會先與你討論是否能夠遵從轉為門診治療的規定,
如果病患與家屬遵從性不佳,
醫師就不會勉強病患出院轉為門診治療。

而目前醫療器材的設計都十分先進,
這些靜脈注射相關醫材在上市前,
都會由專門機構審核是否符合規定,
所以只要遵從醫護人員教導的方式與導管生活,
就不太需要擔心有導管感染的狀況。

然而,
我認為短時間內最難解決的,
就是病患就醫所需的等待時間。

目前護理人員人力吃緊,
雖然門診部的護理人員缺乏情況不像住院部的那麼嚴重,
但其實人手也嚴重不足,
即使未來將規劃專門提供門診靜脈注射的診療區,
讓一般看診民眾能與門診注射治療民眾分流看診,
但是在政策剛實施之下,
分流的狀況仍然不明朗,
還是會讓你需要花費大量等待治療的時間。

此外,
只要你有到過醫院就知道,
要克服的除了長長的候診人龍,
還有在醫院周邊的塞車車潮,
甚至車位也一位難求。

想像你已經請好半天假帶父母就醫,
首先要先想辦法把父母載到醫院門口下車,
再自己開車繞醫院一大圈就為了找停車位。
等待長時間的靜脈注射治療後,
要再把車開回醫院門口,
讓父母順利上車,
再塞著車開回家,
如此生活要反覆5天,
你受的了嗎?

即使你已經退休在家,
不需要請假就可以帶父母就醫,
但這樣的醫院大地遊戲要持續5天,
其實光想像就很疲倦,
對你以及父母而言,
體力上都是很大的負擔。

所以綜合以上,
我針對你的父母如果不幸要接受靜脈抗生素治療,
考量你與父母之間的狀況之下,
推薦你3種各自適合的就醫方式: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