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活動能力佳,能自行到附近診所看診

如果父母本身能夠趴趴走,
也能夠自己注意身體狀況,
對於自己的健康十分注重的話,
那我會推薦使用這次的門診抗生素治療。
雖然住院有醫護人員照顧,
能夠讓你比較放心父母的狀況,
但是長時間的臥床,
反而會讓父母身體急速衰退。
有研究指出,
如果臥床一周都不下床活動,
肌肉就會萎縮20%,
老年人則會萎縮會更快速。
因此,
如果父母病況穩定,
醫師評估可以轉為門診施打抗生素,
而父母也住在醫院附近,
或是就醫方便、父母可以自行前往的話,
那我就會建議可以考慮轉為門診治療。
相信未來開放一般診所也能執行靜脈注射治療的話,
父母就可以在診所接受治療,
就醫變得更方便。
▶ 父母出門需要有人協助,平時需要有專人照顧

針對這個情形,
我建議你先與家人評估你們能否負擔,
每天往返醫院治療的隱藏成本,
包含請假失去的收入、
在醫院掛號看診的花費,
來與住院要花費的住院費、看護費等,
兩相比較。
也要考量到你與家人的心理負擔,
是否能夠支撐你們過好自己原有的生活,
不要因為照顧父母而先讓自己倒下。
如果你的父母因為這次住院,
不幸轉變成需要有專人照顧的狀況,
而你與家人正在煩惱,
不知道怎麼成為好的照顧者的話,
我有專篇文章討論,
該如何在父母住院期間,
就快速上手成為照顧者。
剛踏入照顧者行列
不知道該如何上手嗎?
推薦閱讀:
【日常照護】爸媽病倒需要有人照顧怎麼辦?八步教你如何有效克服照護阻礙,讓照護不再是悲劇!
▶ 父母臥床,或是父母住在偏遠地區,就醫不方便

針對這樣的狀況,
比起門診注射抗生素治療,
我會推薦你更方便的
「居家醫療」以及「在宅急症住院」
這兩項都是讓醫護人員在父母有需要時,
不需要奔波到醫院就醫,
而能夠請醫護人員到家裡診治,
以及讓父母在家接受所需的治療。
而且居家醫療能夠提供的靜脈注射治療,
比起這項「門診靜脈注射治療」政策,
提供的治療項目更多,
包含輸血、打點滴等等,
等於在家就可以得到更多治療,
讓已經臥床的父母,
不用待在醫院不熟悉的環境,
也少去路途的奔波。
因此,
如果在急診就醫時,
不妨詢問急診醫師,
父母是否適合接受「在宅急症住院」,
讓醫護人員來家裡治療,
只要不是需要送加護病房急救的狀況,
我認為「在宅急症住院」會是比起住院更好的選擇。
而如果父母已經有申請居家醫療,
不妨在父母身體不適時,
先通知居家醫療團隊來作評估,
如果有進一步治療的需要,
就能由居家醫師在家協助,
而不需要帶父母去急診等待長長住院人龍,
讓父母能夠在熟悉的家中舒服地接受治療。
想知道什麼是居家醫療?推薦閱讀:
▎結語

隨著護理人員出走,
但需要看病的人越來越多,
許多醫院的病床開放的越來越少,
民眾在急診待床的天數也比起過去還要長。
以前除了大傳染病時期,
病床待床時間會到3天以上之外,
平時病患大約只需要等待1~2天,
就可以被安排住院。
然而你有沒有發現,
自從2022年疫情以後,
如果你要住院,
等待通知的時間越來越長,
如果在醫學中心就醫,
2天以上的待床時間是基本,
甚至急診醫師還會說你很幸運。
如果不幸地遇到大傳染時期,
可能等待3~5天都算正常。
在這些情況之下,
衛服部將在8月推出「門診靜脈抗生素治療」,
希望能夠舒緩住院人潮,
減少急診待床時間。
在這篇文章中,
我帶你了解這項政策的3個重點,
以及一般民眾會有的3個疑慮,
並且針對你與父母的生活狀況,
提供3個就醫建議,
讓你更清楚什麼條件下,
這項政策能夠幫助你的父母有更好的就醫品質,
也針對父母臥床、不方便就醫時,
建議一個更好的接受治療方式—「在宅急症住院」。
照護需要多人同心協力,
才能夠走得長久,
也能讓你不被吸入照護悲歌的漩渦之中。
而擁有正確的照護知識,
則能讓你的照護生活事半功倍,
不用自己變成付出一生,
卻只看到照護帶給你絕望未來的照護者。
照護父母是一件重大的事情,
也是大多數人必須要面對的未來,
然而面對老邁的父母,
如果只有「照護悲歌」「長照殺人」等字眼能描述,
那對於身為子女的我們而言,
不就過於沉重與悲觀了嗎?
我始終認為照顧不該注定成為悲歌,
而應該像結婚、生子、功成名就一樣,
是讓家人彼此共享的特殊時光。
如果你也和我一樣,
相信父母值得一個美好的晚年,
而不是現在普遍認為注定悲慘的未來,
歡迎你持續追蹤在宅中醫師網站,
我將會持續分享專業照護知識,
和你一起打造一個,
你與父母一起享受的晚年。
如果不想錯過最新文章,
歡迎點擊以下連結,
加入我的LINE@官方帳號,
就能得到第一手文章通知囉!
想知道任何關於長照政策,
或是最新政府補助,
能夠在你的照護生活中提供幫助的嗎?
歡迎留言在底下詢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