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踏入安寧,與家人好好告別與道謝

介紹完人生在死亡前,
會遇到的各種醫療狀況,
以及關於「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與「預立醫療同意書」的適用階段後,
是不是覺得活著已經很困難了,
為什麼連好好死亡也那麼困難呢?
別擔心,
最後我將提供你一個讓家人善終的最佳選擇:
「安寧緩和療護」
在前面段落中,
我解惑了一般人對於簽署「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讓家人等死」的疑慮。
而另一個容易讓民眾有相同疑慮的就是安寧緩和療護。
雖然簽署「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與「預立醫療同意書」
能夠讓人們選擇在臨終前,
想要接受什麼程度的醫療協助。
然而,
這只代表病患能選擇自己身體怎麼被對待,
後續卻仍要由病患自己與家屬獨自面對臨終的不安與不確定性,
一般專科醫師不一定受過陪伴病患面對死亡的訓練。
近幾年,
畢柳鶯醫師推廣的「斷食善終」蔚為流行,
更有不少家庭仿效書中內容,自行替家人進行斷食善終,
可見安寧照護其實是許多家庭不敢明說,
卻十分渴望的需求。
原本「斷食善終」的本質其實並非許多人非議的「安樂死」,
而類似於「預立醫療」中放棄維持生命醫療的選擇之一。
但一般民眾並沒有能力分辨病患是否已經進入「治療無效」的末期階段,
單純覺得自己的家人只能透過鼻胃管等管路才能存活,
生活得很痛苦,
在對安寧療護有疑慮的狀況下,
只好自行仿照書中的方法來替家人拔管,
反而變相形成「加工死亡」的安樂死情形;
也因為沒有相關安寧知識,
讓病患走得很痛苦。
相反地,
啟動安寧療護,
則是會交由專業的醫護人員來協助病患度過臨終前的身體不適感。
更重要的是,
在安寧療護中十分注重家屬與病患的「心理關懷」。
除了專業醫護人員負責病患的身體需求,
也包含專業的社工與心理諮商師共同組成安寧團隊,
負責引導家屬與病患經歷臨終前的不安與悲傷,
兼顧病患與家屬的心理需求,
讓民眾不用孤獨面臨陌生的死亡。
安寧療護不僅僅是在病患臨終前才提供協助,
也會在病患離開後,
陪伴家屬安排病患後事,
以及協助度過對病患離世的哀傷,
是比一般醫療以「治療疾病」為目標之下,
更加全面性的臨終照護。
……
然而,
雖然許多醫院都有提供安寧病房,
提供完善的醫護服務,
但在面對死亡這個特別時刻,
我們都希望能在自己熟悉、安心的環境之下,
與家人度過最後時光、回味自己的一生。
有鑑於此,
目前不僅有在醫院臨終的安寧病房可以選擇,
更提供了「居家安寧照護」的服務,
由專業團隊到宅協助家屬與病患在熟悉的環境下離開人世,
而不用在醫院冰冷的病房中離世。
如果你對於安寧療護有任何問題,
或是想要申請居家安寧照護,
歡迎透過安寧照顧基金會製作的「安寧資源地圖」,
搜尋住家附近的居家安寧機構詢問;
▎結語

死亡是我們每個人的必修功課,
卻因為在台灣社會忌諱談論死亡,
反而造成人們只有在直視死亡時,
只能懷抱著不安與不理解,
被迫做出不得已的選擇。
雖然我們無法決定死亡降臨的時刻,
但我們卻能夠在專業協助之下,
預先做好臨終計畫,
讓這獨一無二的體驗變得更加完美,
在我們最愛的家人陪伴之下,
勇敢的面對人生最後的功課。
在進步的現代醫療之下,
醫師有各式醫療手段延長我們的生命,
使人們變得長壽;
然而,
這些醫療工具也常淪為延續臨終痛苦的手段,
尤其在死亡突然降臨之時,
我們會因為對於死亡的恐懼與不安,
更加依賴用這些工具讓病患「活著」,
不願意勇敢地面對來臨的死亡,
不斷地用這些工具逃避無法避免的人生功課,
最終導致病患與家屬都在不安與痛苦之下離開人世。
如果死亡是人生必然要面對的課題,
為什麼我們不能預先做好功課,
計畫一個最適合自己的臨終規劃呢?
只有當我們正視死亡、了解臨終會面對的課題,
才能夠找到屬於自己死亡課題的最佳解答,
悠然的享受人生最獨一無二的體驗。
而現在我們能藉由安寧療護中專業的協助,
不用無助地面對死亡這個大難題,
而能得到身心全方面的協助,
不僅能得到理想的臨終形式,
也能讓還活著的家人勇敢地走下去。
除了選擇在醫院臨終之外,
目前政府還提供「居家安寧服務」,
讓民眾得以實現在家善終,
與家人在熟悉的環境度過最後時光,
而不用躺在冰冷的醫院病床死去。
如果明天就是你死亡之日,
你會希望怎麼度過人生最後一天?
歡迎留言與我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