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看健保,醫生卻一直推銷你自費,讓你很反感嗎?教你用5個問題判斷自費的必要性,不再當冤大頭

我很不滿的是:

既然你都知道這個蛀牙很深,
可能要做假牙,
為什麼不在一開始的時候先跟我說明
要到已經都挖開、沒辦法挽救的時後才告訴我呢?

當下的我,
覺得自己就像被狼群逼到懸崖邊的羊,
只能選擇跳下懸崖,
或是往前撲向狼群。

想到對家裡的經濟負擔,
我只好選擇最便宜的鋼材假牙。

而從那次糟糕的看診經驗後,
往後的10年我都不敢再踏入牙醫診所,
直到去年因為不得不拔智齒,
才去看了牙醫。

這樣的經歷你也有過嗎?

身為沒有太多醫療知識的一般民眾,
面對醫師提出要你自費的要求,
你的心中是否與當年的我一樣,
充滿了不安與壓力呢?

長輩生病住院,
你卻在苦惱以後的出院照顧,
不知道該如何做好照顧準備嗎?
推薦閱讀:
【日常照護】爸媽病倒需要有人照顧怎麼辦?八步教你如何有效克服照護阻礙,讓照護不再是悲劇!

▎明明每年都繳了健保費,結果看醫生還要額外自費

自費醫療、健保給付、自費項目

許多民眾都很疑惑:
政府每年都跟我收健保保費,
去看診的時候,
櫃台又要跟我收掛號費,
為什麼連進診間之後,
醫生還要額外問我要不要自費治療?

感覺上很像自己被剝了三層皮一樣,
內心帶著不滿與不解,
但面對醫師的專業權威,
只能敢怒不敢言。

如果想要知道怎麼選擇必要的自費,
我們要先從認識健保給付開始:

健保的給付邏輯:只給付救急,不給付品質

媒體從以前就一直宣傳:全民健保包山包海

但這是真的嗎?

事實上,
健保的給付可以分為三個面向:

「疾病治療」「公共衛生」「疾病預防」

也就是除了你常使用的看病之外,
還包括定期癌症篩檢、
疫情環境消毒、
公費快篩試劑,
以及公費疫苗等層面,
都會是健保給付的範圍。

以疾病治療層面來說,
健保雖然大多數疾病療程都有囊括,
只要被國際納入醫療規範用藥的藥品,
幾乎算在給付範圍內。

然而,
雖然都有給付,
但無論是藥物還是醫療材料,
一定都有一般品質(符合衛生署規範,但是不是高端材料)
以及高品質材料的差異。

這種感覺就像,
今天你肚子很餓,
你跑去健保免費餐廳,
他可能只會端出白飯配豬油,
運氣好一點偶爾會多送一個滷蛋,
只求讓你吃飽不吃巧。

但如果你想要讓餐廳送你營養均衡的便當,
醫生必須要先用各種檢驗數據證明,
你有營養失調的問題,
等健保餐廳認可這張醫師診斷的合理性,
才會端出更高級的便當給你吃。

然而,
疾病的發展就像在種植物一樣,
從種子到開花結果是需要時間。

可能你去看醫生的時候還在發芽階段,
醫師憑經驗判斷,
這個種子可能是XX疾病,
但是健保局要求,
你要開這個藥給病患,
至少要把成熟的植株照片拍給他,
證明他是你說的XX疾病種子,
這樣才能開針對性藥物。

但是,

你現在的疾病只在剛發芽階段,
醫師也知道如果等到這株芽成熟才把他割除的話,
對患者以後狀況只會更差。

如果你是醫師,
你會現在就把藥物開給患者,
但是沒辦法有健保給付;

還是等到疾病發芽茁壯後,
才拍給健保局,
成功申請到給付後再治療呢?

        .

回到剛剛餐廳的例子
醫生明明知道,
只吃豬油拌飯一定會營養不良,
當然該盡早給你吃營養均衡的便當。

但是健保局說:

「他又沒有營養不良,怎麼可以吃這麼好?」

就拒絕發便當出去。

於是醫師只好直接問病患,
你要不要加價升級套餐成便當菜,
對你比較好。

這就是醫師常常在健保規範下,
所遇到的兩難狀況。

▎混亂不堪的自費市場……嗎?

自費醫療、健保給付、自費項目

說明完醫師在健保給付外,
仍要開自費的原因後,
相信你也會發現一個奇怪現象:

為什麼看似同樣的治療項目在不同醫療院所,
價格差異這麼大呢?

這也造成許多媒體大肆報導:
「醫療體系自費市場很黑暗,
醫院跟診所都靠自費賺很多錢,
政府應該要規定自費上限額度!」等等。

        .

但你仔細想想,
其實你的不滿並不在於價格標示高低,
你真正在乎的是:

「我不了解你憑什麼值得我付出這樣的價格!」

打個比方:

這就像都是賣火鍋的店家,
有平價的個人小火鍋,
也有高單價的豪華火鍋。

今天天氣很冷,
你決定去吃火鍋暖暖身子。

難道你會走到豪華火鍋店,
大聲質問店員說:

「為什麼人家才賣150元,
你們這邊要1500元!
你們一定是為了賺錢才賣這麼高價。」

然後跑去消保會要求,
要把市面上的火鍋限制一個最高價格嗎?

再說,
如果今天你吃了平價火鍋,
即使他只要150元,
但只讓你感覺到50塊的價值,
你也會覺得很貴不是嗎?

所以一切自費市場的問題不在於價格高低,
而在於你沒有感受到,
醫療院所有提供給你相對應的醫療價值。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