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
由於健保給付是「案件計價」,
對醫師來說,
一個患者看10分鐘也是拿到200元,
看3分鐘也是200元,
以你來說,
你覺得你會選擇哪個看病方式呢?
我想你的心中也有答案對吧。
也因為這樣,
其實許多醫師並沒有時間好好解釋,
「為什麼他覺得這項治療適合你」
「這項治療能幫助你解決什麼問題」
更沒辦法幫你做優缺點分析。
只能在時間壓力下,
簡單詢問並解釋後,
就希望你能做決定。
然而,
面對醫療專業,
即使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
身為病患的你,
真的有能力做出全面性的醫療決定嗎?
我想你也只能像當年去看牙醫的我一樣,
選一個自己生活條件還可以接受的方案對吧?
但你在選擇的當下,
真的了解這個選擇能帶給你什麼好處,
以及以後要面臨的風險嗎?
▎怎麼選擇有需要的自費項目?
分析完讓人感覺自費醫療很混亂的原因,
並不在於價格,
而在於「醫師沒有向病患證明該項醫療對他的價值」之後。
接下來我將教你,
怎麼在有限時間內,
用五個問題詢問醫師,
快速判斷自己該不該買單醫生推薦的自費醫療。
但在進入這五個重點問題前,
我有3個心法要先交給你:
▶︎ 看醫生前的3個內功心法

① 心法一:你現在的身體不適,對你生活造成最大的困擾是什麼?
在我們逛街之前,
我們都是有個目的要達成。
可能是去吃飯、可能去買日常用品,
或是單純散步。
看醫生也是一樣,
我們平常都會有大大小小的身體狀況,
但並不是每次都會看醫生對吧?
畢竟看醫生花錢又耗時。
會讓你願意排除萬難也要去看醫生,
勢必有個你忍受不了的困擾想要得到解決,
就像逛街前我們要有出門的動力一樣。
既然看醫生是有一個困擾想要獲得解決,
我們在掛號前一定要先了解,
我這次看醫生的目的是什麼。
可能是頭痛到受不了影響你睡眠,
造成工作效率很差,
害你最近被老闆罵;
可能是今天落枕很不舒服,
客戶觀感不佳等等。
只有先確定你今天看醫生的目的,
才能知道你今天需要的是什麼治療方向。
② 心法二:你希望醫生提供什麼具體協助?
我們都以為治療疾病就是「把疾病消滅」,
但實際上,
每個患者的「病識感」其實是不一樣的。
舉例來說:
有人認為肩頸痠痛只要不要痛到影響工作,
就算「治療完成」,
所以只要疼痛緩解到他可以忍受的程度,
他就覺得他已經結束治療。
但有些人認為,
要治療到完全都不會發作,
才是治療成功,
所以他會特別在乎以後怎麼預防、
要怎麼做運動跟調整姿勢、
以後會不會有併發症等等。
因此,
其實一個疾病對於病患的重點在於「會不會影響我生活」,
而不是僅僅是解決疾病本身。
然而在醫生的心中,
我們會認為要把疾病的各方各面都照顧到,
但卻不一定是你想要或認為重要的事情。
像是健康飲食、
早睡早起、
不要熬夜工作等等,
這些你早知道醫生會告訴你的事情。
所以在詢問醫生問題前,
一定要先問自己:
「我預期這次治療要解決什麼狀況?」
可能是直接解決我的疼痛,
希望至少讓我明天可以撐到打完一場球賽;
也可能是後天有個演講,
讓自己這幾天有精神做出完美表現,
所以讓我這幾天能睡個好覺。
先了解自己這次就診的目的,
才知道自己想要買什麼商品。
③ 心法三:你對目前身體狀況,你最害怕什麼糟糕的狀況發生?
面對疾病未知狀況,
在沒有專業知識下,
我們都會有無數焦慮跑馬燈在腦中跑過。
然而,
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各自重視的事物,
而不同的醫療選項,
能夠滿足不同需求:
有些方法雖然能延長你的生命,
但卻必須臥床度過餘生,
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站起來;
有些方法雖然不會根除你的疾病,
但卻能讓你在剩下的生命裡,
能好好的陪伴家人,
讓你死前能完成長久以來的夢想。
所有的選擇都沒有正確的答案,
也只有你有權力決定你自己生命的模樣,
即使那個人是醫療權威也一樣。
因此,
在看醫生前你要先意識到自己最在乎的生活品質是什麼,
才能挑到符合你需求的高cp值醫療產品。
例如:
「重視能不能繼續挑戰百岳」
「重視能不能照顧孩子長大成人」
可以預先把你重視的生命規劃寫下來,
當之後詢問醫生醫療建議時,
你的心中能夠有個依據做出不後悔的人生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