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看健保,醫生卻一直推銷你自費,讓你很反感嗎?教你用5個問題判斷自費的必要性,不再當冤大頭

傳授完重要的心法後,
接下來我就要教你怎麼在醫生推薦自費時,
用五個問題判斷自費必要性:

▶ 用5個問題直擊醫師,幫你把關荷包

自費醫療、健保給付、自費項目

① 問題一:

我希望能夠透過治療達到「心法二」的目標,
讓我的生活獲得改善,
使用健保項目無法滿足我的需求嗎?

從這個問題可以幫助你了解到,
眼前這位醫師是否是根據你的需求推薦適合的療程。

② 問題二:

如果我不使用自費,
而只使用健保項目的話,
對我的病情有什麼影響?

了解醫師是否真的為了你的需求著想而推薦,
而不是為了賺業績推薦。

③ 問題三:

比起健保給付項目,
這項自費對於我的需求有什麼優勢?

了解是否值得花費額外金錢購買,
還是健保藥物就已經足夠。

④ 問題四:

這個自費項目需要持續治療多久時間才能見到明顯效果?
會從哪些方面見到療效?

了解如果確定要使用自費藥物,
整體總花費需要多少,
以及醫師是否對你的病情有充分了解。

⑤ 問題五:

自費治療的副作用有哪些?
療效可以持續多久?
是否要長期服用才能維持療效?

藥物可能有副作用,
透過詢問可以在後續出現不適反應時,
及時告知醫師,
也能對自費療程的後續追蹤有基本認識,
避免自己有過度期待。


以上五個問題,
可以讓你對於醫生
「推薦自費項目的目的」
「額外自費的必要性」
「療程總花費」
有基本的認識。

而在最後,
我也建議你多詢問醫生:

如果自費治療效果不佳,醫師對於後續治療有什麼建議?

每個人的體質有所不同,
對於治療效果好壞也不一,
既然都特地自費治療,
我們都希望能夠有好的效果。

然而,
即使再精密的儀器檢查,
也不一定能診斷出精確的病況,
有時候醫師只能隨著治療狀況來調整治療處方。

這也是我在「心法三」中,
建議你必須考量到最糟狀況的原因。

想必你也很常在網路上看到新聞報導:

「感冒咳嗽一個月沒好,竟然驗出肺癌」

「聲音沙啞一個月看醫生都沒效,原來是鼻咽癌作祟」

這些看似小病卻出現嚴重疾病的情形。

正如同前面所形容,
疾病的發展就像是從種子發芽茁壯,
但是長像相似的種子與植物太多,
只有到最後結果的時候,
才知道種出來的是菜瓜還是蒲仔。

所以在醫生的醫學訓練中,
我們都會優先從最常見的疾病開始推測,
而這個優先順序就跟病人病史、
醫生經驗等條件有關係。

但身為醫生的我們,
都必須對疾病的病況發展有所了解,
也要能夠預測下一步該怎麼做。

因此,
當你發現已經使用到醫生認為有效的藥物治療,
卻還沒有產生預期效果的時候,
可能是你的疾病不是醫生原先所預想的
需要進一步檢查

透過詢問醫師沒有療效的狀況出現時,
醫生給予你的應對,
可以看出醫生對於你的疾病是否有全盤的規劃與認識,
也更能知道醫生推薦你自費是真的為你好,
還是只是想要賺業績喔!

每位病患對於自己的病情都有「知的權利」,
而說明病情給病患了解、
依照病患意願做出適當的治療,
也是醫生的義務與教育理念。

如果你發現你遇到的醫師對於回答以上問題愛理不理、
或是想要很快打發你,
即使對方是名醫,
你真的還願意向他購買自費產品嗎?

我想你會想把文章看到這,
勢必是你對這種對話模式的醫生有所疑慮對吧?

▎結語

自費醫療、健保給付、自費項目

台灣醫療雖然便利又親民,
然而隨著政府財政吃緊,
單純仰賴健保已經無法給予醫療機構充足的利潤,
間接推動醫療院所往推銷自費醫療為營利主軸。

也因為這樣,
常常讓許多民眾覺得,
自己明明有繳健保費、
進院所還要繳掛號費,
結果進了診間還要被推銷加購,
自己像是被人剝了三層皮,
還不知道自己被推銷的產品是不適合自己。

然而,
由於醫療人員在臨床上並沒有時間與精力,
好好地與病患解釋病情,
以及比價各個醫療產品,
對於該病患的合適程度,
推薦最需要及適合的產品;

再加上即使在資訊爆炸的現代,
醫療專業仍然對於一般民眾遙不可及,
在面對醫療抉擇時,
勢必相對於醫療人員是弱勢方,
但民眾卻被要求在看診的短時間內做出可能影響一生的重大抉擇。

即使你在網路上已經查好資料,
你真的有能力做出適合你病情的抉擇嗎?

因此,
我建議你在就醫之前,
先默念三個心法
釐清自己對於這次治療的需求與期待
並了解自己最重視、
最不願意犧牲的生活品質
才能在醫師治療與推薦自費療程時,
不會因為一時恐慌而照單全收。

了解自己的需求與底線後,
再來我建議你在醫師開始推薦自費產品,
或是你自身對任何自費產品有興趣時,
用5個問題詢問醫師,
藉此了解醫師是否只是為了推銷而推銷,
以及醫師對於你的疾病專業度,
最後也對於自費治療的總費用、副作用有所認識。

相信透過三個心法、五個問題的幫助,
以後遇到醫療人員像你推薦任何療程時,
你都能用理性挑選到自己喜歡、
也幫助你實踐理想人生方向的治療!

最後提醒!

雖然很多醫師都很忙碌,
等候的病人也很多,
不免會遇到對於你的問題很不耐煩的醫師。

然而我希望你明白:

身為病患的你,
對於自己的身體狀況有「知的權利」,
醫師也有告知義務。

因此,
如果醫師對於你的問題愛理不理,
或是模糊其詞,
即使對方是該領域的名醫,
建議你不要當下因為怕不好意思,
而直接購買自己不了解的商品(除非你真的很信任該醫師)。

相反地,
你應該勇敢地尋找其他醫師諮詢第二意見
等真正了解後才購買
才不會覺得自己被當冤大頭!

你曾經遇過哪些被醫生推薦自費療程,
結果卻得不到預期效果,
心中充滿怨懟的時刻呢?

歡迎留言與我分享!

如果不想錯過更多能幫助你與家人在日常生活中,
追求理想生活樣貌的醫療知識,
讓你與家人能夠得到高品質生活的話,
別忘記點擊以下按鈕,
加入在宅中醫師LINE@官方帳號,
才不會錯過我為你挑選的精采文章囉!

想讓你的照顧人生變得更好嗎?

想給父母更好的終老生活嗎?

加入LINE@官方帳號
限時限量免費索取

長期照護、出院準備、外籍看護、長照補助
居家醫療、長期照護、照護諮詢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